本報訊(記者樊三彩)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 年)》(下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同時,要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具體而言,要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即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4類優勢機器人產品躍升發展;發揮整機企業鏈主牽引作用,打通上下游協同、軟硬結合的創新鏈條,增強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基礎支撐能力;面向醫療、制造、建筑、商貿物流、養老、應急、農業等領域重點需求,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范工程,開展一批“機器人+”應用示范。同時,北京還將集聚發展,優化機器人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打造北部機器人產研結合示范區,建設南部機器人產用結合集聚區,同時鼓勵總部在京、生產在津冀地區的企業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母子工廠”等方式,實現生產資源對接、生產過程協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
據觀察,相較于此前的征求意見稿,該正式版本新增了“打造機器人產業發展‘北京樣板’,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等表述,進一步拉高了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北京市支持機器人發展的力度與決心持續強化。
同時,IT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2022年,我國分別新增機器人相關企業3.18萬家、4.43萬家、5.21萬家、8.11萬家、12.67萬家、13.57萬家,分別同比增長31.46%、39.16%、17.66%、55.60%、56.35%、7.07%。在產業新政、AI模型等的催化下,機器人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提速。
《中國冶金報》(2023年07月06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