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三彩
算力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全社會需求迫切,且我國算力發展呈現出東西部結構失衡的問題。
自2022年2月我國正式啟動“東數西算”工程以來,貴州作為規劃建設的八個算力網絡樞紐節點之一,加快建成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布局構建“1(集群)+8(城市)+N(邊緣)”(具體見文末備注)算力格局,貴安集群新增數據中心11個,推動傳統數據中心從成本中心向效益中心轉變。從算力運營看,貴州組建了國資控股的省屬算力運營企業,推進算力商品化和標準化,實現算網資源層面的統一管理、編排和調度,并在2022年數博會上發布了運營調度平臺。目前,貴州省累計落地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18個,服務器承載能力達到225萬臺,平均上架率達到56.5%。
3月底,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發布《省大數據局關于印發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建設規劃的通知》(下稱《通知》),立足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戰略定位,發揮自身稟賦優勢,力圖找到一條在貴州落地可行的發展路徑,為深化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發展賦能。
貴州有何優勢?
貴州被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聯盟評價為“最適合投資數據中心的城市和地區”,有著建設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多維度優勢。
政策部署、路徑規劃明確。貴州省印發《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十四五”建設規劃》,提出要持續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高質量建設,建成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貴州)樞紐節點;制定《貴州省新型數字設施中長期建設綱要》,提出著力做強數字新基建,將加快建設算力基礎設施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予以部署。同時,貴州圍繞數據中心,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規劃了從一開始的“東數西存”到新賽道“東數西算”、新場景“東數西訓”,再到“東數西營”的清晰發展路徑。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貴州省處于喀斯特地貌地區,全省95%區域是山區,不沿邊、不靠海,地質條件穩定,特別是貴安新區范圍內地層發育齊全、巖漿活動微弱、薄皮構造典型、地殼相對穩定,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大地震,適合開山建造數據中心和備份中心。同時,貴州夏天氣候比較涼爽,散熱相對容易,容易實現節能降耗。
資源優勢強力支撐。大數據機房的數據保護和設備散熱是耗電的,保障穩定的電力供給是構建大數據存儲中心的必要條件。而貴州集聚的超大型數據中心位居全球榜首,特別適合處理冷數據和溫數據。貴州電力既有巨大的煤礦藏量又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作支撐,形成了“水火互濟”的獨特優勢。為此,貴州加強電力的前瞻性布局,打好水車火、風、光“組合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過,據《中國冶金報》記者了解,貴州建設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仍存在算力還沒有充分覆蓋到工業設計等核心環節、數據要素發揮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數據中心綜合效益發揮還比較有限等問題,在西算中冷算的比例也高一點,溫算其次,熱算比例更小。因此,目前仍需要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有更多的熱算企業落地貴州,從而進一步加速貴州建成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
建成什么樣?
《通知》提出“到2025年,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貴州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集群的地位更加鞏固,存算比更加合理,云資源接入和算力統籌調度機制基本形成,全社會算力使用成本不斷降低”等目標。
根據規劃,貴州將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推動由自然資源換發展向以數據資源求突破、由“冷數據”向“熱數據”、由重硬件建設向重軟件配套、由重基礎運維向重數據開發、由重省內建設向面向全國發展的“五個轉換”;大力推進“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建設,通過“東數西算”工程有效滿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地區算力資源需求,形成“數據中心飛地”及數據加工處理的“前店后廠”模式;全面建設數據“新三線”,將貴州建成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從空間地理上看,貴州樞紐節點在我國南方具備獨特優勢,貴州到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3個區域的直線距離分別約為1860公里、995公里、480公里,明顯優于內蒙古、甘肅、寧夏等樞紐節點到上述3個區域的距離,由貴州樞紐節點為上述3個區域提供存儲和算力服務更為合理。”基于此,《通知》特別將貴州未來開展存儲和算力服務業務的首要方向定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3個區域,兼顧京津冀,同時積極服務于湖南、云南、廣西等周邊地區。
走向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敏表示,數據安全的問題值得注意。根據《通知》,貴州將構建動態數據安全防御體系,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立貫穿管理、技術與運營的大數據安全機制等。據他了解,愿意把自己企業數據放到別人服務器上的企業是比較少的,愿意把本地產業鏈的龐大數據放到其他地區的城市也較少。“因此,彼此之間的協調機制和管理制度需要建立,有關法律法規需要健全。”他提出,然而,這些生產關系方面的優化與調整,通常滯后于數據生產力的建設。
《通知》從能力指標、質量指標、結構指標、通道指標、產業指標等5個維度,建立了分年度績效指標體系,如能力指標層面,當前機架規模為10.8萬架,2023年—2015年的目標分別為25萬架、50萬架、80萬架;質量指標層面,電能使用效率(PUE)為1.41,2023年—2015年將努力達到1.4、1.3、1.2;結構指標層面,算力(包括通算、智算、超算算力)總規模將由當前的0.81Eflpos(每秒一百京次浮點運算)發展到2Eflpos、5Eflpos、10Eflpos。
業內專家提出,“東數西算”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貴州本身沒有現成的建設資金,因而需要爭取大量國撥資金的支持。從《通知》中可以看出,貴州將積極協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爭取國家級產業基金支持,組織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各部委項目扶持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合核心基礎數字產品企業發展的信貸產品等。同時,貴州省還將通過“四化”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東數西算”子基金,鼓勵算力相關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等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建成后能在多長時間產生經濟效益、收回投資,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業內專家表示。
鋼企如何參與?
《通知》提出5條發展路徑,包括建設布局科學、創新引領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安全可靠的配套基礎設施,構建綠色高效、安全可控的算力運營體系,搭建特色鮮明、普惠開放的算力服務平臺,培育龍頭匯聚、價值引領的算力產業生態。
寶鋼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員、寶鋼股份公司制造管理決策技術虛擬團隊負責人杜斌表示,在提供算力基礎設施方面,鋼鐵業存在較大的參與空間,如很多鋼企因為搬遷,騰挪出來較大的土地空間,可以就地“騰籠換鳥”;同時,鋼廠通常有自己的發電廠,減產后原來配置的輸電線路能力有些過剩,可以挖掘潛力,為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提供電力。也有專家表示,很多鋼企擁有自己的信息化、自動化公司,并且近幾年,寶信軟件等公司已經在新基建領域積累了比較多的經驗,具備參與產業鏈各個環節工作的能力。
“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動輒上幾百萬臺的服務器,可能首先要考慮清楚一個問題,‘東數西算’的用戶是誰?”趙敏對于建成后“為誰服務”的問題提出疑慮,如果用戶是“東數西算產業鏈圖譜”中的企業群體,這些企業群體是否有意愿使用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提供的“東數西算”基礎設施,仍有待認真考察。《通知》提出,“我國算力規模預計每年還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對此,趙敏認為,這一增速所產生的數據增量,很有可能被各省份現有的數據中心分流并消化掉,貴州省的算力基礎設施如何得到充分應用值得仔細考量。
《通知》提出,在智慧工業方面,進一步將應用領域從能源礦產、白酒、裝備、電子、化工等行業擴展到制造業各方面,促進形成生產帶動應用、應用刺激生產的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對于鋼鐵企業是否需要算力服務,杜斌持保留態度。“目前,絕大多數鋼廠并沒有利用大規模算力的人才和業務需要,95%以上的鋼鐵業算力問題,可以通過‘技巧’規避。”他舉例道,浦項制鐵就曾表示,截至2021年底,除了圖像傳輸,目前沒有發現必須用5G的場景。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貴州將著力打造算力上下游產業鏈,在加快“數據入黔”(引進央企、金融、互聯網頭部企業等數據中心落地建設)的同時,繼續推動“算力出黔”,提升面向全國的算力服務能力。
備注:“1”即打造形成貴安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集群;“8”即推動構建形成以貴陽貴安為核心、各市(州)聯動的城市算力網體系,3個預期人口超過100萬的區域中心城市(遵義、畢節、六盤水)可建設2個城市數據中心,5個預期人口超過50萬的區域中心城市(興義、安順、凱里、銅仁、都勻)可建設1個城市數據中心;“N”即允許在區域中心城市內部以及縣級城市內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可以在園區、社區、企業以及適當部位等,按需部署邊緣數據中心。
《中國冶金報》(2023年04月18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