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劉芳 丁書洪
1月21日,鋼城氣溫驟降,凜冽的寒風陣陣刮過。來到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煉鋼廠新動區轉爐平臺,溫暖的空氣瞬間包圍全身。寬敞的轉爐平臺上,地面整潔如新,設備高效運轉,卻不見過去爐前工們那種忙碌的景象。
“指揮天車傾倒鐵水、加入廢鋼是轉爐煉鋼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我們車間為數不多的一項與轉爐近距離‘接觸’的工作。”煉鋼一車間爐前工曲克強站在平臺上,默默地觀察著轉爐運轉情況。
不一會兒,一臺龐大的拆爐機緩緩駛來,爐渣清理工作即將開始,轉爐平臺變得“熱鬧”起來。轉爐傾斜,炙熱通紅的爐膛清晰可見。只見拆爐機將工作臂伸入爐膛,爐膛內瞬間火花四濺,爐渣紛紛落下。
爐渣清理完畢,滿載鐵水的鐵水罐在天車的吊運下,向爐臺穩穩移動。“請提升主鉤,對準爐口……”曲克強迅速跑進距離轉爐20余米的黃色安全區,手拿對講機,從容地指揮天車將鐵水兌入爐內。“‘智慧煉鋼’時代,加完廢鋼兌完鐵水,其他工作就交給智慧煉鋼集控中心了。”結束兌鐵工作后,曲克強回到職工休息室。
步行幾步,走進新動區智慧煉鋼集控中心,一整面墻的顯示屏上清晰地展示著生產現場的各種畫面和相關分析數據。工人們端坐在操作臺前,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電腦顯示屏。
2021年底,智慧煉鋼集控中心建成投用,成為匯聚從鐵水進廠到鑄坯出廠所有工序的集中控制平臺,實現了轉爐冶煉遠程化、智能化。
“點一下這個‘一鍵煉鋼’按鍵,轉爐就自動進入冶煉模式。”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從過去的60噸小轉爐到如今的120噸大轉爐,“智慧煉鋼”極大地改善了大家的工作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
“準備出鋼!”說話間,郭巖輕點“自動出鋼”界面,一爐鋼冶煉完畢。“這么快?”筆者驚訝道。“我們新動區轉爐工序的冶煉周期從最開始的35分鐘/爐以上縮短到27分鐘/爐。”郭巖說。
“‘智慧煉鋼’時代,雖沒有了揮汗如雨,但更考驗大家的智慧與創新力。”站在現代化的智慧煉鋼集控中心,現在的煉鋼一車間主任胡連軍告訴筆者,自新動區2座120噸轉爐投產以來,車間就持續強化創新能力,突破上限,超越自我,狠抓關鍵績效指標提升。
得益于5G、數字孿生等先進智能制造技術的成功應用,以及精煉過程氮氣替代氬氣等20余項創新措施的實施,該車間多項指標持續優化。打開車間關鍵績效數據統計表,筆者看到:轉爐總渣量由原來的90千克/噸鋼以上降低至現在的不足70千克/噸鋼,一次拉碳率從開爐初期的30%提升到現在的90%以上,鐵水一罐到底率由45.8%提升至94.6%……
2022年第四季度,為實現極致降本,助力企業打贏生存保衛戰,他們創新思路,將過去“一賣了之”的煉鋼除塵灰回收利用,作為煉鋼原料添加到廢鋼中。“除塵焦粉中碳含量達50%以上,回收利用后能替代一部分采購價達3000元/噸的碳粉。”胡連軍說道。
“持續挖掘關鍵指標提升潛力,堅定不移向行業最好指標水平、綜合成本極限發起挑戰。”胡連軍表示,新的一年,他們將繼續在創新道路上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