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專家視點

    中低牌號電工鋼經營艱難 高牌號電工鋼逆勢增長 ——從我國電工鋼生產運行看產能新變化
    時間:2022-07-27| 編輯:張雨恬|【
      今年上半年,電工鋼產業受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多發、市場需求減弱、原材料價格上漲及物流不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經營艱難、價格一路走低,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和取向電工鋼市場尚好、價格相對穩定的局面。對此,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或研究。
      產量及運行方面各有特點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工鋼總產量已達到約665.05萬噸。其中,無取向電工鋼為559.95萬噸,同比下降2.47%;取向電工鋼為105.1萬噸,同比增長18.89%。今年上半年,我國共生產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約428.74萬噸,同比下降6.43%;“雙高”(高牌號+高效)無取向電工鋼約為132.81萬噸,同比增長14.57%;高磁感取向電工鋼(HiB)約為66.35萬噸,同比增長22.60%;一般取向電工鋼(CGO)約為38.75萬噸,同比增長13.04%。
      上半年,生產無取向電工鋼的企業有21家,其中新加入企業有4家,分別是湖南浙湘、湖南宏旺、臺州金鈿機電、河北霸州志興制管有限公司,其他17家企業中有2家企業產量同比增長,分別是中山中圣和天津辰泰;15家企業產量同比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5家企業分別是浙江協和、佛山津西金蘭、華西帶鋼、包鋼股份、本鋼股份。上半年,生產取向電工鋼的企業有22家,其中新加入企業有2家,分別是太鋼不銹和江蘇大力神,除山東硅鋼正在恢復生產外,其余企業產量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增幅較大的前6家企業分別是鞍鋼股份、江蘇賜寶、福建奧克蘭、江陰森豪、華西帶鋼、山西利國。
      廣東、江蘇、上海等地的疫情給電工鋼生產及經營帶來了諸多困難,特別是受物流影響,電工鋼原材料及輔助材料供應受阻,給一些電工鋼企業造成了損失或成本的增加。疫情多發也是造成電工鋼產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目前看,無取向電工鋼需求不旺,家電季節性需求減弱已經出現,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受需求影響,市場價格持續下滑,50W1300已跌至5000元/噸以下,導致一些企業虧損經營或停產。但在國家電機標準能效升級和“雙碳”政策的影響下,市場對“雙高”產品(高牌號、高效無取向電工鋼)需求較為活躍,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以及風電、光伏發電等產業的拉動,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依然被看好,需求或逆勢增長。
      產能的新變化值得警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在廣東、上海、江蘇、安徽、湖南、福建、內蒙古、江西、河南、重慶、吉林等地均有新建(擴建、改造)電工鋼項目。預計到“十四五”末,國內電工鋼產能有可能達到約2005萬噸,其中取向電工鋼332萬噸、無取向電工鋼1673萬噸,與2021年產能相比分別增長79.46%、45.85%。其增長速度引起了多方的關注。如何正確看待新增產能對后期市場的影響,準確預判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尤為重要。
      據調研,自2020年以來,我國新增投資電工鋼項目約19項(含擴建和改造項目),新增電工鋼產能約673萬噸。其中,無取向電工鋼約526萬噸(含高牌號約300萬噸,其余均為中低牌號),取向電工鋼約147萬噸(含HiB130萬噸,其余均為CGO)。從取向電工鋼看,2021年取向電工鋼表觀消費量為156.19萬噸。隨著國家變壓器標準能效升級,《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政策發布,以及特高壓、5G、大數據、新能源(風電、光伏)、軌道交通等新基建投資、“一帶一路”建設拉動相關行業發展等帶來的對取向電工鋼需求迅猛增長,預測到2025年,取向電工鋼需求有可能達到180萬噸~200萬噸。鑒于新能源汽車及大型發電機對取向電工鋼的需求,到2025年產能或達到332萬噸,明顯過大或過剩。
      結合“雙碳”等政策,建議適度控制產能,減少或淘汰熱軋高溫工藝的CGO生產,將取向電工鋼生產全部轉為采用熱軋低溫板坯加熱工藝。同時,淘汰落后及低配硅鋼冷軋生產線或窄帶生產線,通過降低或控制CGO產能,并結合市場洗牌淘汰部分產線,最終使產能恢復到合理區間。
      目前,出口勢頭尚好,國外一些用戶對中國電工鋼質量評價很高,也喜歡使用中國電工鋼產品,建議大力開發國際市場,把我國的電工鋼更多地推向國際市場。同時,加快研發薄規格取向電工鋼并量產,特別是0.15毫米、0.18毫米、0.20毫米規格,并穩定主流0.27毫米、0.23毫米取向電工鋼產品生產以滿足用戶需求。
      從無取向電工鋼看,2021年我國無取向電工鋼表觀消費量為1112.38萬噸。在國家電機標準能效升級和《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出臺的背景下,以及家用電器、高效電機、機器人電機、無人機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等市場和軌道交通、新能源(風電、光伏)、5G等新基建投資和“一帶一路”建設對無取向電工鋼的拉動下,預測“十四五”末或“十五五”期間,無取向電工鋼需求有可能增長30%~35%,達到1500萬噸~1800萬噸,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對無取向電工鋼的需求較大。如一輛電動汽車(大小)綜合估算使用150公斤無取向電工鋼,按增加3000萬輛測算,未來有可能增加450萬噸高牌號電工鋼需求。這樣看來,如果產能到2025年達到1673萬噸,那么與需求基本持平。但從目前市場行情和需求變化看,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價格下滑嚴重,有疫情和需求減弱等因素帶來的影響,但更突出的問題是投資上線的多,結構性過剩明顯,主要是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產能或產量過大或過剩。筆者認為,電工鋼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十四五”末要打好“翻身仗”,即中低牌號和高牌號產品占比要“倒”過來,實現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總量占比達60%或70%以上、中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總量占比達30%或30%以下的目標,多余的產品考慮多出口,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從我國電工鋼表觀消費量及同比變化趨勢看,一是無取向電工鋼在2017年或之前幾年均為負增長,2018年開始連續4年增長,充分證明無取向電工鋼表觀消費量在逐年增加;二是無取向電工鋼除2018年有所下降外,2019年、2020年表觀消費量均有所增長,2021年增長較快,特別是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需求。我們要從“雙碳”和電機能耗政策出發,加快高效電機用高端電工鋼發展步伐,杜絕使用“黑板或Q195”替代電工鋼和與電工鋼混用做電機鐵芯的行為,嚴格執行國家電工鋼產品標準。同時,鼓勵全流程鋼鐵企業大力研發市場急需的高端電工鋼,滿足節能變壓器和新能源汽車對電工鋼的需求。由于無取向電工鋼用量大、應用領域廣,可考慮研究使用廢硅鋼或邊角余料,一是廢硅鋼或邊角余料回收后用于電爐煉鋼;二是廢硅鋼或邊角余料回收后直接入復合爐熔煉成鐵硅粉,用于新能源、家電等領域。
      綜合來看,管控產能尤為重要。在同質化市場形勢下,裝備與技術以及生產效率的優勢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未來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會出現洗牌或淘汰,最終企業拼的還是價格、質量、成本、服務。(陳卓 孫竹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