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速目標定格在了這一數字,相較于去年8.1%的實際增速下降2.6個百分點。這一增速是否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相悖,又是否會壓縮鋼鐵行業的發展空間?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說,這一目標不僅不低,反而位于市場預期的上限,真正體現了“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政策取向。
其一,向前銜接。“5.5%左右”雖較去年下降,但卻在前兩年平均增速5.1%的基礎上增加了0.4個百分點,即報告中所說的“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
其二,增量可觀。2021年的GDP達到114萬億元,屬于史上最大規模。因此,“5.5%左右”實為“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增量規模是巨大的。
其三,綜合考慮。這一目標直面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同時考慮了“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
其四,上下一致。這一目標與全國各地尤其是經濟發達省市制定的增長目標保持了一致,如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的增速目標均從2021年8%以上回歸至5%~5.5%,可以說是一種集體的理性“著陸”。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字出現了76次,顯而易見,國家在釋放全力穩增長、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強烈信號,鋼鐵行業的發展空間非但不會被壓縮,反而還意味著有更多的市場機遇。同時,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表明鋼鐵行業未來的發展重量更重質,將真正告別粗放型發展。
首先,“有效投資”引方向,穩“鋼需”有了得力抓手。“有效投資”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投資而言的,意味著不會面面俱到,要抓重點、投精準、求實效。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明確了投向精準到新、老基建,包括“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等,而且明確了資金來源為政府與民間資金齊發力,要求“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等,同時投資有體量、有配套,如“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擴大新增貸款規模”等,一系列精準化、可落地的安排,讓今年的鋼材需求有望在大環境需求收縮的壓力下,與去年持平。
其次,出了“組合式稅費”新招,企業有了滿滿“獲得感”。要支持企業發展,就要切實為企業減負。其中,在稅費上用力便是關鍵的一招。從前幾年的減稅降費、營改增到這次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助企紓困的決心從未改變。今年的稅費支持政策將制造業列為三大重點支持領域之一,同時體現了既延續又創新的特點,一方面延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另一方面退稅減稅并舉,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并著力健全工作機制,確保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這樣有力、有心的舉措,讓鋼鐵企業及下游制造業均可獲得較充沛的現金流,更加從容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最后,創新驅動破約束,高質量發展有了強“根基”。科技創新是企業始終保持競爭力的密碼,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科技創新的安排部署也頗具亮點,既立足當前又謀劃長遠,提出的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等體現了政府從更高層面系統化推進創新、敢啃“硬骨頭”的決心。同時,大處布局,小處落子,明確“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務實舉措,著力解決科技創新的落地問題。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系列舉措,將助力鋼鐵企業發展的動力穩、根基固,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奮發有為。
此外,“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等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推動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等有力的金融政策,堅持房住不炒、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的房地產政策等,都為穩增長拓展了新的空間,提供了寬松的環境。穩增長傳遞了中國信心、決心,也提振了鋼鐵信心。當然,亦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我們堅信,在國家穩增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經驗的中國鋼鐵,也一定能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和內外部的擾動因素,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