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
今年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履職的最后一年,也是這一屆委員們最后一次以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來參加兩會。說起來,我也是個跑了一屆政協會議的上會“老記者”了。
“跑會”5年來,兩會的采訪形式從線下改為線上,政協會議的召開時間縮短至一周,委員通道也從無到有……兩會越來越緊湊、越來越高效。這些變化,無不反映著政協民主協商、開放務實的精神。
年年歲歲“會”相似,歲歲年年“意”不同。這5年來,從第一年開始,每年兩會,我都會跟熟悉的委員們“打交道”,談行業、聊提案,委員們在提案中關注重點的變化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變化。
作為一名行業報記者,5年來,我共參與報道了兩會的委員提案60余件。最關心的是來自鋼鐵行業的委員們每年都提了哪些和行業相關的提案或者建議,或是此前委員們的提案有了哪些實際性的進展。
赤子之心 家國情懷
回想起這5年的經歷,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全國政協委員趙繼的采訪。那是2018年,我和報社的上會記者、攝影美術部主任顧學超一起去委員駐地采訪趙繼。彼時,趙繼還是東北大學校長。那是我第一次和趙校長接觸。采訪中,趙校長不僅對行業的發展有著非常獨到的看法,而且在談到教育時,更是激情滿懷。
“我時常鼓勵同學們仰望星空,胸懷天下。我鼓勵同學們的同時也是激勵自己,要放飛翅膀,要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趙校長完全沉浸在他描繪的世界里。雖然從鋼鐵院校畢業幾年了,但聽到這段話,我似乎又回到了大學時代。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兩會的采訪都改為了線上的形式。連續兩年都是趙校長親自打電話給我,主動聊起他對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一些最新看法。
記得那次是2021年兩會結束后的幾天,趙校長主動打來電話,想談一談“卡脖子”的問題。本以為是一個簡單的電話采訪,沒想到和趙校長不知不覺地聊了兩個鐘頭。他的不少觀點犀利而獨到,既提出問題,又進行了合理分類,同時給出不同分類的解決方案。可以看出來,他對這些問題是有思考、系統性的總結。每次對趙校長的采訪或者談話,都是在進行一場思想大解放,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刷新了我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讓我受益良多。
據統計,這一屆的政協會議上,趙繼相繼在“雙一流”高校建設、高校人才培養以及東北區域發展等方面提出各類建議近20條,引起業內外反響。
鋼鐵報國 事事攸關
安陽鋼鐵集團(下稱安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利劍是本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一個來自鋼鐵企業并擔任“一把手”的委員。作為河南省最大的鋼鐵企業,安鋼在河南省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些年來,在李利劍的帶領下,安鋼經受住了重重艱難考驗。尤其是在2021年,安鋼實現了抗洪、抗疫雙重勝利,李利劍直言“不容易”。
李利劍近幾年提出的提案大多數和鋼鐵行業相關,不少提案關切行業當下的“疑點”“痛點”“堵點”,引起業內高度關注。2020年兩會期間,李利劍遞交《關于深化供給側改革完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辦法的提案》。
工信部在當年10月份即從“提高產能置換比例”“鋼鐵產能置換審批權限”“鋼鐵產能‘退城入園’”3個方面予以答復。關于鋼鐵產能“退城入園”問題,工信部指出,隨著環保約束的不斷增強,一些地區把“城市鋼廠”搬遷作為緩解城市環保壓力的首選方案。
尤其是在當前化解過剩產能基礎尚不牢固的情況下,動輒幾百億元的搬遷投資會明顯增加企業資產負債率。一旦市場形勢發生變化,企業極易淪為“僵尸企業”,況且目前鮮有成功搬遷案例。另外,搬遷后新建的大型鋼鐵企業將伴隨物料“大進大出”,其造成的無組織排放問題不容小覷,區域內近距離搬遷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
工信部回復說:“我部積極引導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城市鋼廠’優先選擇就地改造,實現‘產城共融’。對不符合所在城市發展要求、改造難度大、競爭力弱的城市鋼廠,應立足就地壓減退出。對于確需搬遷的城市鋼廠,應審慎謀劃、系統推進,避免出現‘一刀切’搬遷的亂象。”
這是國家部委首次對各地如火如荼進行的城市鋼廠搬遷問題表態,在業內引起極大反響。據我了解,之后各地城市鋼廠搬遷時,都對此有所考慮。
今年,李利劍的《關于統籌推進鋼鐵產業整合重組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經本報發表后再次引發熱議,這一提案直指我國當前兼并重組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我相信,這份提案也會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為打通我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梗阻、提升產業集中度做出貢獻。
所謂心懷 “國之大者”,為國為民。正是有這些委員們在各自的戰線上不斷思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建言獻策,國家的方針政策才有更準確的指向,國家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一屆委員事,一生政協情。和委員們“打交道”,讓我有了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行業,這也將是我一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委員們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的精神同樣也感染著我,亦將激勵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