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河鋼塞鋼執行董事 宋嗣海
本報通訊員 閆夏萌
仲夏的多瑙河畔,到處蔥蘢蒼翠。暮靄降臨,一個熟悉的身影漫步岸邊,不時地用嫻熟而親切的塞爾維亞語“Zdravo”與往來的行人打著招呼。
晚飯后,到多瑙河的老碼頭看一看往來停泊的大小貨輪,是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的一個生活習慣。這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記錄著河鋼塞鋼(前身為斯梅代雷沃鋼廠)過往的歷史,銘刻著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奮斗的足跡,承載著中塞兩國人民深厚的情誼。肩負重大使命,扎根異國他鄉,宋嗣海牢記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帶領管理團隊為鋼廠的發展傾注滿腔熱情,在河鋼集團的堅強領導下僅用半年時間就扭轉了鋼廠連續7年虧損的局面,從2018年起鋼廠連續3年成為塞爾維亞第一大出口企業。2019年4月,中宣部授予河鋼塞鋼管理團隊“時代楷模”稱號;2019年9月25日,中宣部等授予宋嗣海“最美奮斗者”稱號;2021年,黨中央授予宋嗣海“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肩負使命 扎根多瑙河畔
順著時間的脈絡向前追溯,5年前,當宋嗣海懷著無比堅定的信念飛赴距家萬里之遙的塞爾維亞,眼前見到的情景與心中曾經的期待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彼時的斯梅代雷沃鋼廠裝備陳舊,大量設備停產失修,實際生產能力只有四五十萬噸,不足設計能力的1/3;企業管理幾乎處于“真空”狀態,員工情緒低落,已經有200多名技術骨干離開了企業,5000多名員工徘徊在半失業的邊緣。
面對企業連續虧損、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面對員工們幽怨、懷疑的眼神,面對業界此起彼伏的質疑聲,宋嗣海發揚共產黨員迎難而上的優秀品格,化壓力為動力,帶領管理團隊深入一線調研,為這家經歷過百年風雨的鋼廠“把脈問診”。
通過全面細致的調研,宋嗣海深知想要經營好這家企業必然要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河鋼塞鋼是我國鋼鐵行業在海外收購的首個全流程鋼鐵企業,河鋼缺乏海外實體鋼鐵企業運營經驗,國內其他企業又鮮有成功案例。
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宋嗣海沒有絲毫遲疑和退縮。他深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河鋼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全球營銷服務網絡將為鋼廠未來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就在宋嗣海帶領團隊人員積極幫助河鋼塞鋼恢復活力的關鍵時刻,2016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鋼塞鋼視察,帶來巨大鼓舞。總書記要求河鋼言必信、行必果,把河鋼塞鋼打造成中國與中東歐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樣板工程。
殷殷寄語,萬千關切。宋嗣海和管理團隊人員立下錚錚誓言:“這個項目如今交到我們這個團隊手中,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牢記總書記囑托,宋嗣海胸懷“鋼鐵報國”的夢想,扎根多瑙河畔,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續奮戰在生產一線,為河鋼塞鋼發展苦心孤詣。母親去世時,他忙碌在生產現場;父親已是耄耋之年,他卻鮮少陪伴;5個年頭的春節,他連續在海外度過;疫情發生以來,他更是用行動詮釋了堅守的價值,有1年半的時間未曾回國探親。
堅定目標 書寫忠誠履職答卷
“救活一個鋼廠,就是幫助千萬家庭。辦好河鋼塞鋼,既是中塞企業間的攜手合作,更是塞爾維亞政府和人民對中國企業的高度信賴。”總書記的話語猶響耳畔,宋嗣海用使命踐行諾言,用行動作答。
在走訪中,宋嗣海發現河鋼塞鋼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的問題。他及時向河鋼集團反映問題,引入河鋼精細化管理、綠色制造等20多項專有技術,加強品種開發、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前,鋼廠的廢渣不僅沒有循環利用,還得花錢請人處理;如今,通過實施廢渣配比再利用,用“經濟料”替代“精料”,用低成本照樣做出了高標準的鋼材,僅一年就節省了3150萬美元;深入研究產線特點,結合市場變化,持續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工序加工成本比接手前平均降低15%。
解決裝備陳舊、工藝落后問題,宋嗣海全力參與到鋼廠設備“起底式”診斷分析的技術改造工程中,逐一定制解決方案。5年來,河鋼塞鋼累計投入2.5億美元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熱軋產品的不合格率由原來的0.14%下降到0.03%,月度生產經營水平連續刷新歷史紀錄;充分發揮河鋼集團全球資源平臺優勢拓展銷售半徑,目前80%的產品都銷往歐盟、北美地區,河鋼塞鋼也由原來巴爾干半島的區域性企業變成了一個市場遍及歐美的世界性鋼鐵企業。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歐盟進口配額的雙重壓力,在歐洲所有鋼鐵企業都減員減產的情況下,宋嗣海帶領員工積極應對,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生產組織模式,優化成本結構,調整生產節奏,增強銷售端創效能力,實現了經營業績的歷史性突破,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營發展“雙勝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河鋼塞鋼鋼產量最高達178萬噸,創下鋼廠成立百年來的最好水平。2020年以來,河鋼塞鋼新開發終端客戶近20個,終端客戶比例由收購初期的15%提高到95%。
付出真心 收獲無限溫暖
5年,1800多個日夜,5000多個家庭,16000多個輻射就業崗位……在宋嗣海眼中,這一組數字串起的是“鋼廠原有職工一個都不少”的堅定承諾,串起的是河鋼集團“三個本地化”合作共贏經營原則的成功實踐,串起的是中塞兩國人民歷久彌堅的深厚情誼。
“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畫腳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盡快把企業搞上去,讓員工過上好日子!”這是宋嗣海給自己立下的紀律規矩,也是他始終不變的優良作風。他和管理團隊人員婉拒塞方給高管配專車的待遇,和當地員工一樣拼車上班、打卡入廠,一起吃員工食堂;婉拒在繁華首都的住宿安排,選擇在鋼廠所在城市租房居住。
用真誠和付出贏得員工的信任信賴,宋嗣海膝關節不好,但他堅持每天花費1~2個小時把廠區的角角落落走遍。同事看著他疲憊的神態,多次勸他少走一點,他卻說:“外籍員工看見我都很熱情地打招呼,我多去現場看看能很好增進雙方的感情,更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更利于企業經營。”
在推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宋嗣海帶領管理團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累計投入100多萬美元,用于當地道路修建、村莊供水、捐資助學等,真正實現了一個鋼廠惠及了一座城市。
真心付出換來真摯回報。當一名叫伊萬的員工用自家廢舊農機具配件手工制作的一件鋼鐵藝術品送到宋嗣海手上時,當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員工在會議室外等候多時將親手制作的果醬遞到宋嗣海手中時,當受邀參加斯梅代雷沃市“豐收節”開幕式并作為重要嘉賓宣布“豐收節”開幕時……宋嗣海從心底感受到來自多瑙河畔的溫暖和感動。
沿著江岸,順流而下,多瑙河畔的燈光點綴著醉人的夜晚,不遠處的碼頭上,忙碌的貨船正在裝卸著河鋼塞鋼的貨物……看著眼前一幕幕動人的場景,思索著河鋼塞鋼的發展前景,宋嗣海臉上不由自主地漾出了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