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事業發展的每個時期,中國鋼鐵始終是黨和國家的鋼鐵脊梁,始終挺立不屈。1948年1月投產的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鐵廠——故縣鐵廠,從根本上改變了解放區軍事工業的生產狀況,引領了“太行山上的工業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鋼鐵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初步建立起以大型企業為骨干、“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鋼鐵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根基。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同年,中國近代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重要鋼鐵企業大冶鐵廠正式投產。1922年,大冶鐵廠成立第一個黨組織。1953年和1958年,毛主席曾兩次視察過大冶鋼廠,并囑托把這個廠辦大辦好!幾經變遷,2004年,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簡稱大冶特鋼)成為中信泰富大家庭的一員。圖為上世紀20年代大冶鋼鐵廠建成后的全景。 (朱友松 供圖)
1936年初,鞍山鋼鐵有限公司6位協理李松堂(一排左一)、邵象華(一排左四)、楊樹棠(后排左二)、王之璽(二排左四)、靳樹梁(二排右一)、毛鶴年赴德國留學。新中國成立后,他們逐漸成長為撐起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棟梁。 (鞍鋼博物館 供圖)
1946年2月,八路軍軍工部經考察后,決定在山西長治故縣村東的溝壑里建設故縣鐵廠(首鋼長鋼公司的前身)。為建設該廠,1947年5月初,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陽泉榮華鐵廠20噸高爐及其附屬設備整體搬遷至故縣。1947年底,20噸高爐正式投產,故縣鐵廠開始大批量生產各種規格型號的迫擊炮彈殼,有力支援了各個解放戰場,這座高爐也被譽為“功勛爐”。圖為1947年搬運高爐設備時的場景。 (首鋼長鋼廠史展覽館 供圖)
上圖:第一制造所被炸現場。
上圖:重鋼護廠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碑。
1949年11月28日~30日,國民黨潰退時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廠(重鋼前身)內重要設備周圍都安放了炸藥。愛國護廠職工在地下黨員劉家彝、副工程師簡國治等的率領下,冒著生命危險連夜清除炸藥。當年11月30日8時,第一制造所發電廠發生爆炸,簡國治、劉家彝等17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加上當年11月28日因策動工人護廠而被槍殺的烈士胥良,后人稱他們為“十八勇士護廠”。(重鋼檔案館 供圖)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尚盤踞著沈陽等主要城市。直至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鞍鋼完全回到人民手中。圖為1948年4月,鞍山鋼鐵廠廠長郝希英(右二),副廠長王勛(左二)與工作人員在鞍鋼“大白樓”頂合影。(鞍鋼博物館 供圖)
1950年10月,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中共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黨委號召全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拿出當年超額完成國家計劃的利潤,加上職工個人捐獻的5.79億元(舊幣),為志愿軍捐獻戰斗機25架,其中一架被命名為“石景山鋼鐵廠號”。圖為該廠為捐獻飛機參加義務勞動的部分職工合影。 (王春亮 供圖)
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共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圖為毛澤東同志批示的“鞍鋼憲法”手稿。(本報資料圖片 )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提到了“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喚起人們對那段光輝歲月的記憶。1957年7月25日,包鋼建設開工典禮大會在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河西岸舉行(如圖)。會后破土動工,包鋼從此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于1959年正式投產。(記者 白立新 供圖)
上世紀 60 年代,黨中央為改變我國鋼鐵工業布局、開發攀西資源、建設大三線做出重大戰略決策——建設攀鋼,毛澤東親自決策,周恩來親自指揮,鄧小平親自選址。圖為1970年7月1日攀鋼一號高爐出鐵時場景。(孟祥林 供圖)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歷史罕見的大地震,唐鋼(現屬于河鋼集團)設備遭到嚴重破壞,資產損失三分之一。唐鋼職工僅用28天就煉出了“抗震志氣鋼”。圖為唐鋼職工慶祝抗震救災煉出第一爐鋼場景。(賈成寧 供圖)
1974年9月7日,武鋼(現屬于中國寶武)一米七軋機工程破土動工(如圖)。該工程是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從國外引進的最大項目。該工程于1980年12月全線投產。 (陳明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