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鋼鐵工業的強大支撐和品質保障。同時,推動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也是實現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重要任務。”8月25日,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以下簡稱中國一重)隋炳利在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主辦、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冶金報社協辦的2020年高質量發展·裝備與鋼鐵同行 冶金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推進會上表示。
隋炳利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指導幫助下,包括中國一重在內的裝備制造企業,與國內各鋼鐵兄弟企業一道,強化開放,協同創新,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提升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并正在毫不動搖朝著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奮勇前進。
擔當使命 撐起強國強軍的鋼鐵脊梁
隋炳利介紹,1949年,我國鋼產量僅為15.8萬噸,不足當時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一五”至“二五”期間,國家進行“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鋼鐵工業布局,同時形成了以“八大重機廠”(簡稱“一大天沈、二上洛太”)為代表的全國重型裝備制造布局,為鋼鐵和裝備行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粗鋼產量快速增長,鋼鐵和裝備工業綜合實力得到極大提升。1986年,我國粗鋼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1996年突破1億噸。鋼鐵裝備企業先后引進700多項先進技術,加快了鋼鐵生產技術結構變化進程,并不斷縮小與世界鋼鐵先進水平的差距。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鋼鐵工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鋼鐵和裝備行業進入自主開發階段,一批先進冶金工藝技術生產線布局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鋼鐵和裝備工業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自主創新,進入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階段。
如今,我國粗鋼產量已經占據世界鋼鐵業的“半壁江山”。今年,在新材指數2020世界鋼鐵企業技術競爭力分級評價排名中,共有50家企業入圍,其中31家是中國企業;中國鋼企共有2家進入前10名,寶武位居第3名、鞍鋼位居第8名。中國鋼鐵工業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也必將深度影響和引領世界鋼鐵和裝備行業的發展。
牢記囑托 打造固本強基的裝備重地
隋炳利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于2013年8月、2018年9月兩次視察中國一重,并指出:“看看一重,這是我一直的心愿。一重在共和國歷史上是立過功的,是中國制造業的第一重地。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越來越難以獲得,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國家要發展,制造業要發展,裝備制造業是重中之重,是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一重要知道所肩負的歷史重任,把我們的事業越辦越好。”
隋炳利表示,建廠近70年來,中國一重作為我國重型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秉承“以一為重、永爭第一”的企業精神,通過自主創新、產學研聯合攻關等,實現了多項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累計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500余萬噸,開發研制新產品421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75項。
“中國一重始終在冶金裝備領域深耕不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特別是近20年的艱辛探索,逐步發展成為國內冶金裝備設計制造領軍企業、世界冶金全流程設備供應商。目前,中國一重冶金高端軋制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近80%。”隋炳利表示。
開創冷連軋自主設計制造技術先河。中國一重始終致力于冷連軋技術自主設計,始終致力于冷軋技術升級發展,始終致力于冷軋技術與世界接軌。經過幾代一重人的努力,中國一重成功開發了650mm~2130mm全系列規格的冷軋機組設計制造技術,軋制鋼種涵蓋普碳鋼、家電板、汽車板、硅鋼等,先后解決百余項冷軋設計制造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引領國內熱軋技術裝備轉型升級。中國一重參與了我國全部大型鋼鐵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已完全掌握了現代冶金熱軋成套裝備設計制造技術。截至目前,中國一重累計為國內外100多家大型鋼鐵企業提供了包括熱連軋生產線、短流程無頭軋制等先進技術生產線近200臺(套),在該領域創造了國內數個“第一”。
砥礪共進 實現鋼鐵和裝備行業的轉型升級
隋炳利指出,受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低速發展影響,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我國鋼鐵工業面臨著深度調整,同時鋼鐵裝備制造企業也亟待加快實施智能化技術升級改造和全面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鋼鐵工業和裝備制造業互為上下游產業,始終相互依存、相互支撐。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鋼鐵與裝備行業應主動適應和把握發展機遇,攜手共進、協同發展,統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暢通鋼鐵制造、裝備制造與服務的市場需求銜接,全面提升鋼鐵產業核心競爭力。”隋炳利強調。
一要強化創新協同,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隨著我國鋼鐵裝備技術創新逐步從“跟跑”向“并跑”,再到“領跑”轉變,技術創新日益呈現高復雜化和高投資化趨勢,亟待通過集成創新推動產品升級換代,提高附加值;通過新技術的嫁接和再開發拓展新領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工藝創新和新材料應用,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益。特別是在鋼鐵裝備領域,中國一重將切實加大與各鋼鐵兄弟企業產學研用合作力度,著力解決“連鑄—高溫軋制一體化技術與裝備、高精度無頭軋制短流程工藝技術裝備等鋼鐵業和裝備制造業共同面臨的技術難題,力爭用2年~3年時間,在“卡脖子”技術上實現一批重大突破。
二要強化能力協同,著力提升核心裝備制造水平。當前,國內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局限于單純設備制造領域,部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實際使用參數研究還相對缺失,亟待加快構建完善跨單位、多層級的創新聯合體,共同推動“卡脖子”和替代進口等國家方向性的產品創新指南落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隋炳利指出,中國一重正依托“重型高端復雜鍛件制造技術變革性創新能力建設”16萬噸超大型壓機裝備項目等,積極組建國家大型鑄鍛件極限制造技術創新中心,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協同高效的創新聯合體,開展從設計、工程試驗到最終為國家提供重大技術鋼鐵裝備所需基礎材料的全流程研究,加快提升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能力。
三要強化產業協同,著力推動服務制造融合發展。“鋼鐵裝備制造企業必須加快從單一設備制造增值向設備制造、技術服務產業協同增值轉變。”隋炳利強調,“通過制造與服務的有機結合,革新裝備制造企業和鋼鐵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而提高產業、裝備、服務融合創效能力。”
四要強化市場協同,著力提高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除國內的巨大市場外,國外市場也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隋炳利指出,應通過不同形式,強化建立鋼鐵與裝備行業及企業間更廣泛的合作平臺,進一步細化產業分工,通過“拼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推動鋼鐵優勢產品率先“走出去”,實現鋼鐵產業和鋼鐵裝備制造相互輔助、協調發展;同時,積極向國際一流標準看齊,通過戰略性并購和合作,實現全球知名品牌和國際先進技術“為我所有或為我所用”,持續提升價值鏈中分工地位和全球鋼鐵產業話語權。
五要強化理念協同,著力推動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當前,綠色化、智能化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5G、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等技術應用大大加速,應著力從企業全方位、制造全流程、產品全周期等角度,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優化升級和綠色化發展。
隋炳利指出,目前,中國一重正在系統地對制造裝備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重點推進大型潔凈鋼平臺技術升級改造,大型冶金成套裝備專業化、區域智能化制造升級研究等項目;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把鋼鐵裝備研發、生產、管理、服務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實施系列化產品的參數化和模塊化設計、關鍵零部件的芯片化設計等,積極參與建設高端裝備產業共享制造平臺,打造服務型裝備制造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