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家峰 通訊員 陳世宇
穿上工裝,她們英姿颯爽;上到崗位,她們鐵肩擔當。她們是1300多名首鋼通鋼女工。她們奮戰在通鋼各條戰線上,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近日,《中國冶金報》記者走進通鋼生產一線,來到她們身邊,感受嚴峻疫情下她們在崗位上拼搏奉獻的脈動和風采。
林妍:看不清臉的“空姐”
警鈴聲聲,焊花璀璨,首鋼通鋼煉鋼事業部熱軋板帶線近日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十幾米的高空,一名天車工正通過操作桿,吊運著軋坯斗子。這名天車工一會將頭伸出,目視吊運的位置,一會點頭向地面人員示意,操作著天車運行。就這樣,重達千斤的軋軌、軋廢被吊運到各自的指定位置,進行安裝。
“林妍,下來吃飯了。”
“好嘞!”這名天車工竟是一位女工。黃色的安全帽下,被口罩遮得嚴嚴實實的臉,要不是從她工裝下的身形,很難看出她是一名女工。林妍是該產線運行作業區天車班的一員。林妍說:“我們班組一共有16名天車工,其中女工有10人。我們的任務是來回吊運生產線上的軋棍和廢軋斗,配合地面搬運重量級備件。雖然是女工,但我們和男職工一樣,干著一樣的活。”據悉,林妍操作的是10號天車,是板帶線最高的天車,也是工作任務最繁忙的天車。
吃完飯后,10號天車再次開動,警鈴聲再次響起,“空姐”林妍又進入了工作狀態。
徐鳳娟:讓男職工欽佩的“女狀元”
在首鋼通鋼機電修造公司提起徐鳳娟,許多男同志都會豎起大拇指。一名男職工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我們佩服徐鳳娟,不僅因為她是首鋼技能大賽中響當當的‘女狀元’,更因為她成立的創新工作室為我們解決了生產線上的不少難題。”
當《中國冶金報》記者找到徐鳳娟時,她的臉正被爐子的炙熱映得火紅,口罩已經被汗水打濕。
原來接班不久,機加作業區的爐子就出現了故障。徐鳳娟領著一名男職工快速到達現場。測試電阻,排查故障,徐鳳娟到現場20分鐘后就找到了電阻絲與內爐體短接的故障。發現問題不難,難的是高溫下處理故障。徐鳳娟需要和天車工配合,在吊起爐座時,將耐火磚墊入短接處。手拿鐵鉗的徐鳳娟,冒著高溫進行操作。本來戴著口罩就讓她喘不過氣來,炙熱的高溫又給她的操作增加了難度。汗水布滿了她的額頭,卻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專注。經過近2個小時的奮戰,耐火磚終于成功墊入,電阻恢復正常,爐子也正常運作了。站在爐旁的徐鳳娟迎著工友們贊許的目光,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崔瑩瑩:動作嫻熟的質檢女工
這里的陳設很簡單,1臺光譜儀、1臺電腦,30多個鋼鐵樣品整齊地擺放在一個鐵盤上,這里是首鋼通鋼檢測中心煉軋質檢作業區煉軋化驗班組。當班的質檢女工崔瑩瑩正在緊張忙碌著。
把鋼鐵樣品放到磨洗床上,取出光滑的樣品,放入光譜儀激發,傳輸數據,給樣本貼上樣貼……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崔瑩瑩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我們班組10多個人,沒有男職工,都是女工,雖然從事的不是重體力活,可是崗位勞動強度不小,責任也十分大。如果工作跟不上節奏,就會影響爐前生產。這份工作不允許有一點誤差,要保證精準無誤地傳送數據。”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通鋼1300余名女工主動擔責,用酒精擦拭辦公用品,定時定點對休息室、操作間、作業區進行消毒;給崗位職工縫制口罩、給工友測溫、幫助男職工打飯,減少集中用餐危險。她們用責任詮釋出對崗位的忠誠和對“大家庭”無盡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