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抗“疫”我擔當

    等你回家
    時間:2020-03-05| 編輯:周利勇|【

      本報記者 李洪武 通訊員 謝玉靜

      “除夕的碗筷剛擺下,一聲召喚你就離開家,用身體筑防線與病毒拼殺,逆向而行平凡中偉大……”這是最近走紅的歌曲《等你回家》中的歌詞。這段歌詞,道出了人們對逆行白衣天使的真誠致敬,道出了人們對英雄早日凱旋、平安歸來的祝愿。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白衣天使。作為首批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本鋼板材煉鐵廠設備管理室主任周江的愛人、本溪市中心醫院ICU病房護士長王洪波和本鋼板材煉鐵廠五號高爐作業區計算機點檢員袁永順的愛人、本溪市中心醫院呼吸科護士許志榮自1月26日出發起,已經在前線奮戰了30余天。讓我們走近王洪波和許志榮,聽聽她們的心路歷程;走近她們的家人,聽聽他們的牽掛與祈盼。

      馳援武漢 無怨無悔

      在父母眼里,她們是孩子;在丈夫眼里,她們是妻子;在兒女眼里,她們又是母親。而在病人眼里,她們是天使,是疫情來臨時的白衣戰士。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她們拿起手中的聽診器、輸液器,時刻與死神搏斗。

      在武漢的重癥病區,周江的愛人王洪波以精湛的技藝向疫情宣戰。翻開王洪波的工作日志,會讓人更加懂得“白衣天使”這4個字的真正含義。

      “2月6日,夜班。當晚19時10分,我作為組長,先收治了一名67歲的急診氣管插管的男性患者,并擔任管床的責任護士,快速準備呼吸機及監護設備、密閉式吸痰管、床單位和采血所需物品,請值班醫生確認呼吸機指數。經一系列緊張操作,剛剛,患者的病情終于穩定下來了。”

      “20時左右,70歲的氣管插管患者肖大爺被推進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在呼吸機氧濃度為100%的情況下,血氧飽和度僅為70%~80%。我們立即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給藥,體位抬高、吸痰、下胃管胃腸減壓……2個小時后,患者的末梢血氧飽和度逐漸提高,病情有所緩解!由于尿失禁,患者的衣服都已被尿液浸濕。我們艱難地幫患者脫下已經臟了的衣物,擦拭身體后,為他更換上舒適的患者服。醫生告知我們,患者插管前是清醒的,隨著病情緩解,患者隨時有可能醒來。我立即對他進行了鎮靜評分。患者鎮靜效果良好,約束有效果且安全,已確保無導管滑脫的風險。”

      “連續收治兩名老年危重患者,我不免有些感傷:誰家都有老人,誰都愛自己的父母,但是在這場疫情中,兒女也因為隔離無法在床前盡孝。待患如親,就讓我們成為每個病人的至親吧!”

      袁永順的愛人許志榮不是黨員,卻沖在了最前面,成為第一批出征的5名醫護人員中的一員。在參加馳援武漢任務后,她于1月27日寫下入黨申請書,表示要在疫情防控主戰場上錘煉自己,用生命守護人民健康,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貢獻力量。

      “患者陸續就診入院,我來不及糾結,迅速接診患者、測體溫和血壓、宣傳、教育、簽字、詢問病史、查體診治……緊急組建的病區里,一切醫護物資配備得都還不夠完善,只能積極想辦法,最大限度地完成工作任務,滿足患者的需求。時間在流逝,工作也逐漸進入軌道。”

      “我不停地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患者沒有家屬陪護,心情焦慮、生活用品不全、飯菜飲水供應不足,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我們耐心地幫助患者解決各種問題,緩解他們的焦慮。”

      “6個小時的繁忙工作使時間快速流逝。我脫下防護服,來到清潔區,癱坐在椅子上,長喘一口氣,第一次體會到輕松呼吸的快樂。護目鏡上的霧氣形成小水流,淌在口罩的壓痕里;額頭和面部的汗液已把頭發和口罩浸濕。我從未有過如此大的壓力和如此嚴重的體力透支,從未有過如此強大的挑戰自我極限的毅力。累,身心疲憊。但是,我們又是快樂的。因為,我們實現了醫者最初的夢想。”

      這是許志榮2月4日穿上隔離服進入隔離區,開始在疑似病例區工作時在團隊日志中寫下的話語。語言樸實無華,從側面體現出了她雖不是黨員,卻踐行著共產黨員初心使命的可貴品質。

      信短情長 時時牽掛

      王洪波馳援武漢的時間是1月26日大年初二。在她踏上征程出發的那一刻,曾作為一名醫生在醫療戰線工作了一輩子的婆婆、周江74歲的母親許萍給她寫下一封信:

      寶貝,在你踏上征程之際,媽媽想和你說幾句心里話:

      在國家有難、人民有危險之時,你第一時間被領導選中,奔赴前線——武漢。爸爸媽媽為你驕傲,這說明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白衣天使,不僅有溫和的性情,更有一身過硬的本領,全家人都把你當作榜樣。

      大年初一,你為了不讓爸爸媽媽辛苦,從上午一直忙活到下午,為親人們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你坐到餐桌前,大家舉杯慶祝新春佳節并感謝你的付出的時候,你的電話鈴聲響了。孩子,聽了你接到的命令,一家人都默默不語。剛剛才議論了武漢的疫情,你就要親赴前線……相處20年,與你情同母女的我更是心緒難平。

      從心底講,我不想讓你去。看不見的危險將時刻圍繞你,隨時都有侵入的可能。可是,媽媽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媽媽深深懂得,你的行動是在履行白衣天使的職責……媽媽縱使有千般的擔心、萬般的不舍,媽媽也得支持你。

      寶貝,放心地去吧。在你盡職盡責的同時,要時刻注意保護好自己。寶貝,你的出行,已經帶走了爸爸媽媽和全家人的心,每天一定要記得給家人報個平安。家里,你就放心吧。孩子沒返校之前,我們會照顧好他;在你凱旋的時候,我們全家去迎接你,我的寶貝。

      一聲“寶貝”,道出了所有的疼愛。

      周江母親信中提到的孩子是周江和王洪波的兒子周展琦,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春節剛剛放假回家,一場疫情便將母子二人再次分隔兩地。看到母親受命奔赴前線,身著白色戎裝,與來自全國的醫護人員一道筑起生命防線,周展琦將對母親的牽掛放在心間,將自己的聊天軟件頭像改為“愿你平安,武漢加油!”,并寫道:“愿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平安,白衣天使加油!”

      與周展琦一樣牽掛著母親的,還有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袁楨。袁楨的母親許志榮與周展琦的母親一樣,也于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奔赴了武漢。

      從1月26日到2月15日,已經有21天沒有媽媽在身邊陪伴的小袁楨變得懂事了。那個曾在媽媽接到通知、收拾行李時哭得一塌糊涂,不停地問媽媽“為什么是你去?你被感染怎么辦?我怎么辦?”的小袁楨,坐在書桌前給媽媽寫下這樣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您好!

      原本期待擁有一個無拘無束的寒假,殊不知卻撞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因為您是醫院呼吸科的一員,此次疫情又與呼吸疾病有關,所以您責無旁貸地沖上抗疫一線。您已經離開很多天了。聽鐘南山院士說,疫情會在4月前結束。我真希望您能快點回來。

      媽媽,您放心,在疫情期間,我一定會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我會照顧好奶奶,也會監督爸爸不再和朋友聚餐,如果有事出門一定會戴口罩。您在武漢也要好好吃飯,保護好自己。我期待您早日平安歸來。

      您的兒子袁楨

      一聲“媽媽”,融入了太多的情感。

      鐵漢柔情 等你回家

      “等你回家,等你回家,分開時祈禱,團圓時牽掛……”伴隨著《等你回家》的旋律,周江為馳援武漢的愛人王洪波專門制作了名為《愛妻我等你回家》的視頻,并發布在網絡上。一幅幅王洪波工作時的畫面,讓我們看到白衣天使平凡之中的偉大。

      愛人馳援武漢,周江對武漢疫情的變化更加關注,對愛人在武漢的個人安全也更加擔心。“平常,我們父子在家時從不提及遠在武漢的孩子媽媽,但在內心期待她每天報平安的電話,哪怕幾分鐘也好。最長的一次,我們有兩天沒有聯系,真擔心呀!”周江說,“王洪波所在的重癥病房采取的是中三八倒班方式,每班8小時。工作時,她的防護裝備一穿就是一天,不吃、不喝、不能上廁所,想想都難受。可是當我每次問起來時,她都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我能做的就是不讓她因為我們而分心。”

      袁永順說,這次愛人馳援武漢,很多同事朋友聽說后都表示對她非常敬佩。他怕同事朋友們擔心,每次都違心地淡淡說句:“沒啥,都是工作需要。”

      “其實我一直擔心著呢,有時給愛人發微信,感覺怎么寫都無法表達此時對愛人的想念和擔心,寫了刪、刪了寫,總感覺有好多話,卻不知從哪兒開始說。這可能就是情到深處言語輕。”袁永順的話語中有割舍不斷的思念和牽掛。

      2月13日,周江又連夜制作了一個名為《2020武漢逆行者》的視頻發布到了網絡上,視頻展現了與他的愛人王洪波一同出征的5名醫療隊員在抗疫一線的巾幗風采。

      “許志榮,我們等你回來!”

      “王洪波,我們等你回來!”

      ……

      周江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在2月14日情人節這天,為自己的愛人和她的同事們獻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