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方小倩
“您好,請在1米線外等候點餐,謝謝配合。”
“師傅,在疫情期間,非用餐時請務必戴好口罩。”
……
周六的清晨依舊寒風瑟瑟,路上難見幾個行人,唯有路邊懸掛的一串串紅燈籠和三兩只小鳥啁啾互喚,散發出些許生氣。作為馬鋼食堂志愿者勸導隊一員,馬鋼長材事業部職工方曉茜做好自我防護后,站在食堂門前,套上印有“志愿者”3個大字的紅馬甲,舉起喇叭,開始工作。
從發出招募“集結令”,到47名志愿者各就其位投入工作,僅用了不到一天時間,方曉茜為自己能有這樣一個“有愛且能戰”的大家庭感到驕傲。
忙完早餐服務工作,方曉茜馬不停蹄地趕回辦公室,開始收集匯總當天在崗人員信息。這些數據有助于在疫情期間及時精準地掌握職工情況。每天細致入微的工作,把方曉茜所有的記憶神經都調動起來。161位在冊職工和43名協力勞務,誰家有發燒咳嗽的病人,哪個家屬出了趟遠門,這些細枝末節竟都牢牢裝進了方曉茜的腦袋里,真正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
撥通電話,方曉茜讓3名在家隔離的職工告知體溫,詢問他們在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放下電話后,方曉茜又開始忙著為100個小噴瓶分裝酒精。“為了杜絕人員聚集,確保衛生安全,這活,我就一個人干了。”方曉茜憑借自己一貫的耐心和負責,把每天枯燥而繁雜的事務安排得緊張有序,她說,“我不知道疫情還要持續多久,但我很清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自己需要干些什么。”
轉眼又到了午餐時間,方曉茜再次趕往食堂。因為比早上多開了兩個窗口,加上來吃飯的人大都打包回去吃,在食堂用餐的人比早上還少。志愿工作很輕松,但方曉茜的心情一刻也不敢放松。她清楚地知道,來吃飯的人很多是協力勞務工,這些人防護意識相對薄弱,防護措施也不夠嚴密,有時候甚至還會遇上一兩個進門不戴口罩的。
“說不怕那是自欺欺人。”方曉茜克制著自己的恐懼并暗自鼓勵道,“冷靜,此刻的你只需要負責做好防護措施,提醒就餐人員不要聚集。比起那些一線的醫護人員,你所做的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