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田海霞 實習記者 馬國君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治療呼吸窘迫我有經驗。想都不用想,我必須去!”河鋼承鋼職工醫院副主任醫師王亞秋報名加入河北省第五批援鄂抗疫醫療隊時,沒有絲毫猶豫。
“抗疫前線需要我們。我去前線了,你照顧好家,照顧好孩子,照顧好父母,照顧好自己,辛苦你了!”作為河北省第五批援鄂抗疫醫療隊成員,乘坐大巴車駛離承德時,王亞秋發微信囑咐妻子。略顯啰嗦的話語背后,是絲絲柔情。
“離進崗還有幾個小時,有點小緊張,有點小興奮,終于到了上場之時。我的親人們,暫別3周,我會及時報平安,勿念。”2月13日清晨,王亞秋在武漢江岸區更新了微信朋友圈,正式踏上了迎戰疫情的崗位。
而在王亞秋奔赴抗疫前線的背后,還有著這樣的故事——
他第一個報名參加援鄂醫療隊
2月9日凌晨,河鋼承鋼職工醫院接到上級衛健局通知:選派4名醫護人員加入河北省援鄂抗疫醫療隊。王亞秋在接到召集令的那一刻,沒有半刻遲疑就報了名。他是河鋼承鋼職工醫院里第一個報名加入援鄂抗疫醫療隊的人。
其實,王亞秋早在半個月前就寫好了請戰書,也為支援武漢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王亞秋的妻子葛哲群是河北省承德市某醫院ICU病房的醫生,他和妻子每天在家對照網絡視頻練習穿脫隔離服,并認真研讀每一個版本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報名那天,王亞秋已經在第五版試行的診療方案上面劃上了許多重點標記,并認真寫了解析。
他的確是援鄂醫療隊的不二人選
王亞秋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5年以來一直在河鋼承鋼職工醫院呼吸科工作。在同事的眼里,他是業務精通、盡職盡責、樂于助人的“N”好醫生。
工作中,王亞秋不僅要接診呼吸科病人,同時還負責內分泌和腎臟內科病人的診療工作。對于急、難、危、重的病患,他總是搶著負責。診療過程中,他總是為患者著想,開出醫療成本低、療效顯著的處方,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王亞秋醫生性格好、熱心腸,經常幫助護士照顧病人。有一次,一個四度壓瘡的病人入院,患者身上都露肉見骨了,但家屬不配合工作,護士無法近前換藥。王亞秋主動上前,一面安撫家屬情緒,一面協助護士幫助患者上藥,說服患者配合治療。”王亞秋的細心和熱心,給河鋼承鋼職工醫院內科護士長薛玉偉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亞秋經常在治療中傳遞樂觀向上的態度。他總是以幽默的言語化解患者的擔憂,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大家都稱他“快樂的小秋醫生”。
下班后,王亞秋的手機始終保持24小時暢通。他負責的許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在吃飯或者睡覺時,詢問血糖突然升高、胰島素注射過量等問題。他總是耐心、細致地解答。河鋼承鋼職工醫院綜合內科主任鐘文杰贊賞地說:“王亞秋醫生工作主動,專業技術好,業務素質全面,是我們科的優秀骨干,他的確是援鄂醫療隊的不二人選。”
他干的是大事,咱們不能給他拖后腿
“請領導放心,作為援鄂抗疫醫療人員的家屬,我們都支持他參與疫區醫療工作,支持他們打贏這場戰役。”2月12日,王亞秋的母親對來家里慰問的河鋼承鋼職工醫院領導說。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位61歲的老人與剛到達武漢的兒子通話時,忍下心中萬般不舍,叮囑道:“好好工作,家里都好!”而自己卻在電話另一邊,偷偷地抹眼淚。老人說:“他干的是大事,為了國家和大家,咱們不能給他拖后腿。”
王亞秋出發的那一天,妻子葛哲群還在工作崗位上。雖然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收到微信時,仍然頭腦轟鳴,擔心不已。葛哲群說:“夜里報名很突然,他怕影響我第二天工作,自己收拾了行李。沒想到當天出發那么快,我沒能去送他。”葛哲群也是一名醫生,深知此行艱險,更懂得醫者救人的決心,她說:“我支持他去一線,如果組織需要,我也做好了隨時支援武漢的準備。”
王亞秋的女兒王婉哲剛滿10歲,上小學三年級。收到征集命令以前,王亞秋就做好了女兒的思想工作。他跟女兒一起看一線抗擊疫情的報道,給她讀自己的請戰書。他對女兒說:“咱們幸福生活的背后,有許許多多人在默默付出,有的人甚至是在冒著生命危險負重前行。爸爸也想做那樣的人。”王婉哲雖然年紀小,卻十分懂事:“要是需要,爸爸你就去吧。現在,爸爸媽媽是我的驕傲,長大后我也要成為你們的驕傲!”
2月10日,王亞秋到達武漢后,女兒通過視頻貼心地告訴他:“爸爸你放心,我都做好計劃了,每天按時完成功課,你放心吧。”這個小姑娘在日記里這樣寫:“爸爸去武漢救人,是我的驕傲!我長大也要像爸爸一樣勇敢地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