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功勛礦山

    “人參鐵”故鄉鳳凰涅槃
    時間:2019-11-21| 編輯:周利勇|【

    ——記亞洲最大的黑色單體露天鐵礦、本鋼礦業南芬露天礦

     

     

    圖為1956年南芬露天礦采礦工作場景。(田崢 攝)

     

     

     

     

    圖為現在的南芬露天礦主采場。(田崢 攝)

        本報通訊員 魯娜

      這里,從開采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是我國僅有的幾座最早開采的鐵礦之一;這里是亞洲最大的黑色單體露天鐵礦,因其鐵礦石低磷低硫的獨特稟賦,被稱為“人參鐵”的故鄉;這里曾經歷了鮮血的浸染和瘋狂的搶奪,在新中國成立后,從滿目瘡痍中重獲新生,并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了無數個“第一”……這里就是本鋼礦業南芬露天礦(原廟兒溝鐵礦)。南芬露天礦從1949年正式恢復生產,到1956年全面進入機械化開采階段,歷經70載的開發建設,發生了鳳凰涅槃般的巨變。南芬露天礦2004年礦石產量突破1000萬噸;2011年采剝總量達到1億噸;截至2018年底,累計采出礦石5.1億噸。該礦已經成為新中國工業的縮影,見證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與輝煌。

      飽受屈辱——苦難中頑強不屈

      據史料記載,早在1821年,這里就有“野火焚石”的民間采礦之說。1894年以后,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將罪惡的手伸向這里。“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資源的瘋狂搶奪,“要礦不要人”,大肆對中國礦工進行殘害。據國家有關資料和《本鋼志》記載:日本帝國主義把這里作為奴役中國礦工的牢獄,一批批礦工被投入“萬人坑”“煉人爐”“狼狗圈”;1942年~1945年,被俘的抗日軍民、勞工和當地百姓共1700多人慘死在廟兒溝鐵礦;同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從廟兒溝鐵礦共掠走鐵礦石700多萬噸,其中富礦495.65萬噸、貧礦204.59萬噸……廟兒溝鐵礦見證了這段屈辱的歷史,同國家和民族一道,歷經苦難與滄桑。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據《南芬鐵礦志》記載:1931年9月20日,廟兒溝鐵礦80多名礦工舉行罷工,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和對礦工的迫害;1932年3月份,廟兒溝鐵礦“特殊工人”在四坑口打死對礦工施暴的礦警。

      當家做主——廢墟上重獲新生

      1948年遼沈戰役勝利。當年11月份,本溪市人民政府派人接管南芬露天礦,并成立了鐵礦部,迅速組織恢復生產,南芬露天礦回到人民手中。由于掠奪性開采,此時的南芬露天礦已是滿目瘡痍,礦坑塌落、通道堵塞;采礦場更是面目全非,處于停產狀態。翻身做主的廣大本鋼礦山人以火熱的情懷和生產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復生產的熱潮中:他們積極開展了“獻納器材和生產工具”活動;白天晚上連班修復破損的采礦鑿巖機和采礦工具;打通地下采礦坑道。

      1949年4月份,由南芬通往礦里的專用鐵路線修復通車。礦工們立即到井下開始采礦生產,當年采出富礦6.85萬噸,并及時運往本溪開始煉鐵生產。

      1949年7月4日,以南芬露天礦鐵礦石為原料的第一爐鐵水從2號高爐流出,代表所有本鋼人為新中國的誕生獻上了一份賀禮。

      從此,礦山開始了新生,采礦生產納入了國家計劃。

      改變傳統——機械化露天開采

      新中國成立后,南芬露天礦這座古老而新生的礦山和本鋼一樣,備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愛。1952年至今,南芬露天礦先后經過3次地質勘探工作,歷經4次設計,對礦山進行多分期開采,累計探明地質儲量12.6億噸。截至2018年底,該礦已累計采出礦石5.1億噸,現實際保有儲量7.5億噸。

      1956年5月18日,南芬露天礦機械化露天開采正式開始了。“那天,在海拔757米的礦山臺階上,聳立著一臺臺沖擊式穿孔機,我興致勃勃地登上118號電鏟,將一鏟鏟礦石裝上前蘇聯進口的瑪斯525型25噸自卸運礦汽車上……正在進行推車出礦的工人跑過來,和礦里、車間的有關領導一起觀看,舍不得離去。”原南芬露天礦退管辦黨支部書記、當年的第一任電鏟司機長張本仁每每回憶起當年生產時的情景都十分激動。

      從井下開采轉向露天開采,不僅代表了本鋼的技術進步,而且代表我國礦山生產上的進步,標志著我國生產建設發展進入新階段。這一年,南芬露天礦生產礦石112.62萬噸,生產富礦44.97萬噸,總生產礦石量達到157.59萬噸,是1955年以前井下人工開采量無法比擬的。

      此后,南芬露天礦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突破。1965年~1970年,南芬礦實現重大科研成果10項,技術革新平均每年超過100項。其中,“多排孔微差爆破”“銨油炸藥自加工”等項目在全國冶金礦山產生了深遠影響。

      宏偉巨變——挺起“鋼鐵脊梁”

      1975年5月份,南芬露天礦第二次擴產設計方案(年產鐵礦石1000萬噸、巖石2700萬噸)獲批。這是我國礦山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當時的全國冶金礦山中,還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礦山。

      為確保工程進展順利和建設、生產兩不誤,國家又批復下發了1000萬噸鐵礦石擴建工程的補充設計方案:涉及這座方圓幾十里礦區整體結構的變化,涉及礦山生產技術流程、采礦設備更換、職工住宅福利設施、山河改道、工業場地等19項巨大工程,僅作業場地就達20萬平方米。其中,中粗破碎等10項工程被公司確定為重點工程,總投資達7億多元。

      1978年,南芬露天礦礦石產量首破700萬噸大關,達到765.07萬噸;采剝總量突破3000萬噸,實際完成3003.84萬噸,躍居全國同類礦山前列,不僅鼓舞了全體本鋼人的士氣,而且在全國冶金礦山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芬露天礦的生產建設發展是隨著整個本鋼和國家的蓬勃發展而發展的,全部工程歷經10年的建設,到1984年陸續竣工,經有關專家和領導驗收合格,國家下發文件通過,基本形成了達產1000萬噸的礦石生產能力,使發展中的本鋼挺起了“鋼鐵脊梁”。

      創新突破——踐初心擔使命

      2004年,借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良好機遇,緊跟本鋼發展脈搏,南芬露天礦以“打造精品原料基地,服務本鋼發展大局”為己任,鐵礦石產量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達到1070萬噸(原礦);采剝總量完成4900萬噸,超本鋼集團增產計劃300萬噸。

      同年,在本鋼設計研究院的幫助下,該礦完成了南芬礦二期擴產設計,礦山規模由1000萬噸提高到了1250萬噸。

      2009年,南芬露天礦與本鋼設計研究院合作進行三期擴幫四期開采設計,礦山規模由1250萬噸提高到1500萬噸,年剝巖量為8400萬噸。南芬露天礦四期露天開采境界內礦石量4.5億噸,巖石量15.7億噸,礦山服務年限33年,穩產20年,擴幫過渡期21年。

      產量提升、科技進步、綠色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礦山見證了觀念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

      佇立礦山之巔,俯瞰露天采場,牙輪鉆高聳,電鏟運轉,運礦車輛往來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此時,坐在生產指揮中心內的調度員楊繼民,正緊盯著大屏幕上的車輛智能調度管理系統,認真觀察每一臺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前礦山調度指揮全靠人工電話傳達信息,速度慢、易出錯,現在我們通過大屏幕就可以直觀看到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利用計算機系統就可以完成對生產現場的調度指揮,判斷更準確了,生產效率也更高了。”

      近年來,本鋼不斷加速智能化礦山建設步伐,通過研發改進,將計算機、現代通訊、全球衛星定位(GPS)技術等先進手段與礦山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將礦山生產操作縮小到電腦“指尖”。

      不僅如此,該礦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家四代礦山人,從我爺爺到我兒子都在南芬露天礦工作。曾經的礦區,大車一過漫天塵土,現在已是滿眼綠色。你看,礦山廣場、兒童樂園這些地方以前都是廢石堆,現在已經改建成了環境優美的休閑區,我父親退休后幾乎天天去。”每天清晨,48歲的南芬露天礦后勤作業區職工張敏都和父親一起出門,父親去礦山廣場遛彎,張敏則到單位換好工作服后和同事們一起到礦區各處清理垃圾。良好的環境,讓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