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建礦初期,創業者艱苦建礦。
圖為首鋼第一座地采礦山——杏山鐵礦。
本報通訊員 劉媛
古道蜿蜒,灤水流碧,距今兩千多年的冀東長城腳下,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20世紀50年代末,首鋼人從北京長安街西沿線的石景山下出發,度關山、宿荒野,在這里建成一座自有礦山,六十載勵精圖治,在燕趙大地上鑄起了首鋼“鐵之源”豐碑。
60年來,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礦業公司(以下簡稱首鋼礦業公司)懷揣開發礦業、鋼鐵強國使命,堅守“讓高爐吃上自家糧”的初心。截至2018年,該公司采剝礦巖總量達26.21億噸。若把這些土石方砌成高、寬各1米的“長龍”,可繞赤道35圈。
近年來,首鋼礦業公司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各產業板塊協同發展,已成為以采礦、選礦為主業,資源綜合利用、運輸物流等新產業,礦山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特大型現代化礦山企業,先后獲得“中國礦業十佳企業”“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等榮譽。
宵衣旰食建礦山 奮發圖強謀發展
清凌凌的灤河水,映襯著翻涌而上的黑砂,閃耀著烏金光澤。1958年,時任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以下簡稱石鋼)副經理胡兆堃、中心實驗室主任丁書慎在沿河探勘時,聽老鄉說附近有地質隊在探礦。于是,他們兩人騎著毛驢連夜奔赴山上,獲取了尚未公開的冀東鐵礦資源勘探信息。
艱苦創業,結束首鋼有鐵無礦歷史。1958年,朱德參加石鋼擴建工程開工典禮。朱德聽聞石鋼打算建設自有礦山,高興地說:“好啊,很好!你們敢干不敢干,有沒有信心?”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堅定了石鋼建設自有礦山、建成鋼鐵“糧倉”的決心。
1958年春,3664名扛著鍬鎬的石鋼漢子奔赴冀東,一段屬于首鋼人的礦業史在轟轟烈烈的破土鑿巖中拉開序幕。
第一代首鋼礦業人以星燈為友、灤河為伴,宿山野、吃窩頭、抬大筐,劈開山梁、填平溝壑,靠手抬肩扛建成了石鋼自有礦山——大石河鐵礦,為石鋼穩產和擴建提供了原料保障。
1960年9月10日,大石河采場出礦,第一批鐵精礦運往北京,結束了首鋼有鐵無礦的歷史。
水廠會戰,實現首鋼鐵精礦全部自給。1969年,水廠鐵礦建設大會戰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水廠鐵礦建設項目得到了周恩來、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大力支持。
水廠會戰歷時3年,累計參加者2萬余人。建成后,首鋼擁有大石河和水廠南北兩個礦區,實現了首鋼鐵精礦全部自給。
榮獲國家質量金牌。1977年,首鋼礦業公司先后攻克3道技術難關,鐵精粉品位最高達到67.71%,創全國最高紀錄。1979年9月8日,在全國第二次質量月電視廣播大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親手將礦山鐵精礦“全國優質產品金質獎章”頒發給該公司。這是當時冶金行業獲得的第一塊質量金牌。
在追求優質產品的同時,該公司積極探索增產途徑,1985年實施磁團聚重選新工藝,使選礦能力提高18%~20%。1987年,該工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承包制推動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首鋼礦業公司實施“縱向考核到底、橫向考核到邊”“三檔五線”的承包制,進入全面高速發展階段。1987年4月份,原冶金部礦山司組織召開全國冶金礦山技術改造經驗交流會,學習推廣首鋼礦山靠承包制嚴格管理、靠技術改造向潛力要效益的經驗。
數字化礦山引領行業潮流。“九五”以來,首鋼礦業公司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放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突出位置,質量、效益攀升至新水平。
1997年,該公司首次在國內大型燒結機上應用小球團燒結技術,填補了我國大型燒結機應用小球團燒結技術的空白。2003年,鏈箅機-回轉窯-環冷機法生產球團礦新工藝獲得冶金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同時,該公司水廠鐵礦汽車—破碎站—膠帶—排巖機半連續排巖工藝成功應用,使采礦工藝得到突破性進展,為大型深凹露天礦山提高生產效率、經濟效益開辟了道路。2007年,大型深凹露天礦安全高效開采關鍵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6年,該公司成功上線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此后,該公司建成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生產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辦公自動化(OA)信息系統四塊為重點,以現場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生產執行數字化、企業資源管理數字化四級為基礎,全程貫通、數據共享,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獨具特色的“四級四塊”數字化礦山體系。
風勁帆滿圖新志 砥礪奮進正當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鋼礦業公司堅持“改善經營、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工作主線,構建“3+1”(礦產主業、新產業、相關產業、公益事業)產業布局,成為行業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高效、節能環保型礦山企業。
礦產主業,奮力爭先。首鋼礦業公司秉承首鋼的創新基因,率先應用半連續膠帶排巖系統,自主研發了GPS礦車智能調度系統、穿孔爆破工藝數字化系統,使采礦更加高效;實現磨選流程一鍵式啟停、球磨機自動加球、皮帶機無人值守,提升了智慧選礦的水平。
同時,該公司自主研發地采自動化系統、安全系統等,實現采礦機械化自動化、有軌運輸及提升自動化、大型固定系統及設施無人值守。其中,杏山鐵礦被確定為國家地下金屬礦山數字化建設示范工程。
此外,該公司聚焦綠色發展,每年投入近3000萬元治污減排,使排放總量降低90%以上;每年投入上千萬元用于生態恢復治理,實施噴播綠化、營養缽種植等新技術,使土場變林場、砂庫變公園。該公司也成了第一批國家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新產業,主動求變。近幾年,首鋼礦業公司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著力構建資源型企業行業轉型示范基地,打造北京市綠色建材服務商。
同時,該公司突出“五綠”(綠色資源、綠色生產、綠色運輸、綠色排放和綠色發展)。目前,該公司憑借綠色建材產線,可生產建筑砟、鐵路道砟、建筑砂等7種產品,年產能規模達600萬噸,可為服務京津冀,特別是首都及雄安新區建設,提供更多長期穩定的綠色建材。
2018年9月份,第一批綠色建材產品運抵北京,標志著該公司開啟了綠色建材、綠色運輸、綠色使用的新業態。目前,該公司成為北京市最大的火運綠色砂石骨料供應商。
相關產業,矢志開拓。首鋼礦業公司依靠“制造+服務”優勢,持續推進以自動化、信息化、工程建設、裝備制造、設備維檢等業務為主的相關產業發展。該公司具備冶金礦山工程設計、采購、施工、運行EPC(工程總承包)總包能力,擁有各類資質70項、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52項。近幾年,該公司跟隨“一帶一路”的步伐,進軍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國際市場,創出了“首礦品牌”。
2016年,該公司承攬中鋁云銅旗下云南普朗銅礦一期采選工程有軌運輸無人駕駛系統設計、采購及施工總承包(EPC)項目,自主研發國內最大的65噸電機車控制系統,在雪域高原篆刻下創業者的豐碑。2018年,該公司承攬中色非礦MES項目,展現了中國智能礦山信息化隊伍的研發實力。2018年,該公司服務首鋼海外工程第一個項目——首鋼秘鐵新區1000萬噸選礦廠鋼結構制作工程,突破“美標”束縛,在大洋彼岸豎起首鋼人的“錚錚鐵骨”。
鐵源文化,凝心聚力。十九大以來,首鋼礦業公司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文化聚心、文化塑人,以文化建設引領創新實踐,不斷培育和豐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文化、自強不息的物質文化、艱苦奮斗的行為文化、嚴格管理的制度文化、和諧美麗的“家”文化為核心的“鐵源文化”,讓其成為打造百年礦業的動力源泉。
在“鐵源文化”的熏陶下,該公司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和事跡。其中,秦濤工作室獲評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馬著工作室被評為北京市工人先鋒號,安麗娟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近兩年,該公司5名職工問鼎行業技能大賽冠軍、10名職工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3名職工成為首都市民學習之星……
未來,該公司將著力推進“首鋼戰略性資源保障基地、鋼鐵板塊協同服務基地、區域性綠色運輸物流基地、資源型企業行業轉型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建設,為實現新時代百年礦業目標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