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功勛礦山

    “鐵山精神”誕生地——鏡鐵山礦的昨天和今天
    時間:2019-08-27| 編輯:周利勇|【

      本報記者 王漢杰

      1955年,地質學家在祁連山中發現大鐵礦。因礦石表面光潔如鏡,該礦山有了鏡鐵山的名字。鏡鐵山礦自1958年開工建設,61年來,一直被全行業關注著:惡劣環境、一流設備、改革先鋒、酒鋼“搖籃”、城市“母親”……

      孕育共和國美麗新城

      萬里長城的西段,是雄渾的嘉峪關古城樓。古老的嘉峪關腳下,是美麗的工業旅游城市——嘉峪關市。嘉峪關市是甘肅的一張名片。嘉峪關市區道路寬闊,湖光流彩,樹木茂盛,有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等稱號。

      嘉峪關市也是座新城,在共和國地圖上出現至今不過50多個年頭。這座城市的誕生,源于鏡鐵山礦的建設。

      鏡鐵山礦位于嘉峪關市西南的祁連山中。該區域有兩條礦帶,其中樺樹溝礦區地質儲量為4億噸鐵礦,黑溝礦區儲量為1.5億噸鐵礦。根據地質報告,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建設酒鋼,規模為年產鋼錠200萬噸,使之成為繼鞍鋼、武鋼、包鋼之后,全國第4個鋼鐵基地。

      酒鋼建設,礦山先行。1958年,鏡鐵山礦開工建設,6000多名建設者進入祁連山,打響了開礦大會戰。此次會戰的核心,是用1萬噸炸藥炸掉樺樹溝礦區山頂的廢石。值得欣慰的是,開局良好。

      隨后,電接進山中,路也修到了山上。在礦山建設的帶動下,山下冶金廠區工地上,煉鐵、焦化、選礦等各項基建工程全面鋪開。城市建設也同步跟進,甘肅省劃出酒泉縣、肅南縣部分轄地,設立了嘉峪關市籌備委員會。

      但當建設剛剛迎來高潮時,國家出現經濟困難。兩年后,鏡鐵山礦、酒鋼相繼停建。5萬多名建設者從建設工地撤出。

      1964年,在毛澤東主席的批示要求下,鏡鐵山礦恢復建設、酒鋼恢復建設。除了工廠,城市建設也得以恢復。1965年,甘肅省在酒鋼冶金建設區設市,嘉峪關市正式成立。

      然而,鏡鐵山礦和酒鋼命運多舛,二次建設順利進行了兩年,就因“文革”和中蘇關系緊張,再次被迫擱置。

      直到1970年,軍隊參與酒鋼建設,掀起了“全國抬酒鋼”的熱潮,礦山建設得以提速,當年6月份開始出礦。隨著礦石大量下山,“十一”酒鋼迎來了高爐出鐵。出鐵后的酒鋼,得到國家更大的關注。1971年,國務院批準嘉峪關市為省轄市。升格為地級市的嘉峪關實行政企一體制度,酒鋼的書記兼任嘉峪關市委書記,酒鋼的經理兼任市長。該體制一直延續到1983年夏。

      鏡鐵山礦是酒鋼唯一的鐵礦石基地。隨著礦山不斷改造,礦石產量不斷增長,近年來,鏡鐵山礦年輸出礦石量穩定在1000萬噸。目前,酒鋼已形成鋼鐵、有色、電力能源、裝備制造及生產性服務業、現代農業六大產業。在酒鋼發展的基礎上,嘉峪關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鏡鐵山托起了酒鋼,是酒鋼的“搖籃”;鏡鐵山又孕育了城市,嘉峪關市是這座大山的孩子。

      培育出“鐵山精神”

      1966年,鄧小平同志在酒鋼有過一次現場辦公。鄧小平說,鏡鐵山是艱苦中的艱苦。

      鏡鐵山有多艱苦?樺樹溝礦區分布于海拔2640米~3420米之間,黑溝礦區海拔為3550米~4009米。這導致鏡鐵山礦區空氣稀薄,氣壓僅為550毫米汞柱。職工們中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邁步走段路,無病氣喘喘,狂風卷石沙,六月雪綿綿。

      但這無法熄滅創業者們心中的熱情,他們懷揣報國理想,迸發出極大的創業激情:礦山開建初期,沒有房子,建設者們就就地拉起帳篷,搭起馬架房,住在高寒山區;沒有生活水源,他們就鑿河冰化水;沒有煤炭,他們便徒步30多里,從小煤窯每人每次背回幾十公斤煤炭。面對設備上山道路不暢的情況,他們將幾十噸、成百噸的設備拆解后,通過人拉肩扛運到山上,再重新裝配好。在海拔3120米實施大爆破時,他們沒有提升設備,硬是用肩膀一箱一箱地將1萬噸、33萬多箱炸藥,從海拔2640米處的庫房扛到海拔3120米處。

      在鏡鐵山礦恢復建設時,原冶金部把聞名全國的馬萬水工程隊調到鏡鐵山。這支隊伍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隊伍。1965年,該工程隊在鏡鐵山礦井下,創下了日掘進9米的全國紀錄,并帶領其他工程隊掀起了勞動競賽高潮。在“文革”時期,工人情緒不高,井下生產不暢,剛被釋放的該礦領導韓顯沛,一頭扎進井下蹲點,30多天沒出井,硬是把勞動紀律推上了正軌。在生產初期,技術難題一個接一個,老工程師淮志德常到井下去琢磨,其多項技術成果解決了多個技術難題。其中,“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榮獲全國科技成果獎,至今仍是該礦的主要生產方法。

      雖然礦山建設經歷曲折,建設者聚來散去,但是,他們都有一股拼搏的勁頭。1985年,在酒鋼發生歷史性轉折時,酒鋼公司黨委把鏡鐵山礦的這種拼搏精神,提煉總結為“鐵山精神”。后來,原冶金部把“鐵山精神”確定為鋼鐵行業的企業精神,與“孟泰精神”“李雙良精神”等六大精神一起,號召全行業學習。

      “艱苦創業,勇于獻身,堅韌不拔,開拓前進”——16字“鐵山精神”,是礦山人報國的精神品格,也是鏡鐵山礦貢獻給中國鋼鐵行業的精神財富。

      秉承開放與改革的傳統

      鏡鐵山礦,生來就與開放相伴隨。鑒于該礦山環境惡劣,在建設之初,原國家經委、計委和原冶金部聯合決定,為鏡鐵山礦引進國外最先進的采掘設備。

      1965年,礦山二次上馬,來自瑞典的采掘設備落地鏡鐵山礦。這些設備是代表上世紀6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寶貝”,有空壓機、提升機、電機車、深孔臺車、鑿巖機等,涵蓋了采礦和動力設備的主要方面。緊接著,工程技術人員被派往國外,學習操作技能和維護方法。

      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鏡鐵山礦幸運地成為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始終保持著與國外的交流。在以后的改造與擴產中,鏡鐵山礦又多次從國外引進設備,礦山的裝備水平始終保持著行業一流水平。

      開放的氛圍,使鏡鐵山礦的科技攻關氛圍始終濃厚,成果頗豐:全員勞動生產率、鐵礦石單位成本等6項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始終保持著全國同行業第一。

      開放呼喚著改革。行業里關鍵性的變革,也是從鏡鐵山礦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原冶金部和甘肅省政府聯合決定,在鏡鐵山礦實施“新政”。“新政”共有兩條:一是改革用工制度,允許鏡鐵山礦在井下使用農民輪換工,通過使用從農村來的青壯年,并在政治上一視同仁、經濟上同工同酬,有效地解決了礦山井下崗位勞動力缺乏的問題;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實行噸礦工資含量承包,收入直接與產量、成本、安全、質量掛鉤,出多少礦,掘多少進尺,打多深的孔,就按相關標準拿多少錢,上不封頂、下不保底。

      新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大大拓展了中國鋼鐵人的視野與思路,推動了冶金礦山的改革進程。嘗到改革甜頭的鏡鐵山礦,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經營機制,尋找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管理方式。今天,鏡鐵山礦已由過去的酒鋼生產單元,轉變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礦山公司。

      開啟美好礦山建設新征程

      當前,在鏡鐵山礦當家人冉維貞的心里,有著清晰的礦山發展目標,那就是建設美好礦山。他說,這個“美好”是指又“美”又“好”,包含了安全、綠色、集約、品牌、文化5個方面內容。其中,安全與環保目前發力最多。

      環境保護是冉維貞每天都要過問的工作。因為環保問題,鏡鐵山礦周邊數家礦山企業被關停。

      近期,鏡鐵山礦淘汰了供熱區域的燃煤鍋爐,取而代之的是6套空氣熱源泵機組,實現了清潔能源設備改造。同時,該礦投資2000萬元的蒸汽鍋爐煙氣凈化系統改造已接近尾聲。改造后,該礦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此外,該礦還在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僅去年就投入上千萬元進行了礦區生態恢復與治理。

      安全生產始終是礦山工作的重中之重。僅在去年,該礦就制訂相關安全管理制度69項,按照“鐵面、鐵心、鐵手腕,鐵牙、鐵腿、鐵制度”的安全理念,實施了職工眼中“史上最嚴厲的安全考核”,連職工在礦區怎么樣走路都有規定、有考核。據了解,該礦僅2018年就投入安全費用近7000萬元,實施了28個安全項目。

      近幾年,該礦在智能化建設上邁出了堅實步伐。目前,樺樹溝礦區2520米水平巷道實現了機車遠程自動裝礦與卸礦,同時電機車實現了無人駕駛。黑溝礦區的牙輪鉆安裝了智能數據采集終端,使穿孔時的孔位、孔深可精確定位,極大地改善了礦石爆破效果。

      “雖然地處大山溝里,我們也要與時代同步。”這是冉維貞對智慧礦山的詮釋。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