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撫順于1948年10月31日解放),撫順特鋼(現屬于東北特鋼集團)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批滾珠軸承鋼。
1949年,瓦房店滾珠軸承廠通過機電局向撫順特鋼正式提出試制滾珠軸承鋼的要求,供應鋼材尺寸分為兩類:一類是Φ100毫米以上的軸承外套用鋼(鋼號BB1),第二類為Φ10毫米以下的滾珠用鋼(鋼號BB2)。1949年,撫順特鋼在6號電爐開始試驗電石渣法煉鋼,鋼在電石渣下熔煉1小時左右,出鋼前破壞電石渣為白渣而后出鋼。當時,對BB1及BB2的技術要求只有化學成分及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等簡單幾項。鋼錠全部由鍛鋼1.5噸蒸汽錘開坯(錠重約為200千克),BB1是鍛鋼成型,BB2是由軋鋼再開坯后,由一軋成材,經過退火后交貨。
軸承鋼的大批量生產為后來生產航空滾珠鋼做了技術儲備。滾珠軸承鋼的研制成功和成批生產,促進了煉、鍛、軋、熱處理、檢驗等各個生產工序的操作進步和技術改進。
在當時的制造過程中,由于沒有經驗,技術水平低,出現很多問題,如縮管、夾雜、硫化物分布不均、偏析結晶粒粗大、尺寸不合、內部裂紋、脫碳等,以致在1950年第四季度停止了該鋼種的生產。1951年末,在東北工業部的指導下,撫順特鋼恢復了該鋼種的生產,同時由前蘇聯專家親臨指導,經過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一系列試驗工作,使滾珠鋼合格率由30%躍升到97%以上。 (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