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由于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供貨合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計劃因無橋梁板而受到威脅。鐵道部提出了“四自”建橋方針,即自己備料、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自己施工。
最困難的是自己備料,沒有合格的橋梁鋼板等于無米之炊。因此,鐵道部寄希望于鞍鋼,請鞍鋼予以大力協助。這個任務非常艱巨,生產35公斤級16Mn高強度橋梁板,系國內首創,難題不少。首先,鞍鋼尚未大量生產過低合金錳鋼,在性能上不夠熟悉,需要有一個探索規律的過程。其次,由于是特寬(2500毫米)、特長(18米)的鋼板,一方面工藝生產線條件不太具備;另一方面由于鋼板太長,車輛運輸有困難。最后,訂貨量大(2萬多噸),時間很緊迫(1963年秋天簽合同,1964年初就要供貨)。
鞍鋼接受任務后,一個一個解決難題。第一個難題就是半連軋廠的熱處理生產線,由于鋼板太長難以通過,需要進行革新改造。半連軋廠的生產線是上世紀50年代末剛進口的“洋”設備,他們首先從思想上破除迷信,敢于對“洋”設備動手術,以打通生產線。廠里迅速組織起一支專業革新隊伍。在設計和施工中,職工們爭分奪秒,利用節假日搶進度,終于提前完成了熱處理冷床延長工程,滿足了工藝要求。鋼板輸出上的難題,他們在鐵道部的大力支援下,采用專列雙車皮抬運的方式解決了。
該種橋梁板生產中的主要難題,是對錳鋼性能不夠熟悉,集中表現在屈服點合格率太低,達不到交貨條件。按技術標準,該種橋梁板的屈服點要大于或等于35公斤,而鞍鋼大批量生產的成品,屈服點有近半數低于標準1公斤~1.5公斤。時任鞍鋼有關領導組織開展一條龍攻關大討論,找出了癥結所在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在有關單位、部門的積極主動協作配合下,半連軋廠作為成品交貨單位,經過4個多月的拼搏,終于出色地完成了為南京長江大橋供料的光榮任務,為我國當時最大的橋梁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鞍鋼生產的16Mn高強度橋梁板填補了一項國家空白,1964年獲得了國家新產品一等獎。 (本報記者劉敬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