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于泓澤
9月25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來臨之際,包鋼(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魏栓師,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孫國龍來到原包鋼經理張國忠家中,為其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張國忠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解放后投身新中國建設,在包鋼工作35年。離休后,他仍在為包鋼發展出謀劃策。魏栓師、孫國龍詢問了張國忠老人的生活及健康情況,叮囑張老注意休養好身體,并且將紀念章遞到張國忠手中。
《中國冶金報》記者留意到,張國忠的家整潔而儉樸:家具是舊式的,沙發已因磨損露出了海綿;書房昏暗且擁擠,滿屋子的書與學術論文占據了僅有的空間;書桌上,張老的讀書筆記多而整齊,分門別類,嚴謹細致。與他談話,能夠一直被他的話語激勵,為他對理想執著的追求和那顆為鋼鐵事業奉獻不止的心而深深震撼。
1949年,自東北大學工學院礦冶工程學系畢業后,張國忠被分配到鞍山鋼鐵公司,先后做過七道溝鐵礦副礦長,在鞍鋼計劃處、生產處擔任領導職務,1954年還被評為鞍山市勞動模范。1958年,正當事業如日中天時,張國忠毅然決然奔赴包鋼。原因一方面是他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另一方面是他了解到包頭有一座藏量豐富的鐵稀共生礦床——白云鄂博鐵礦。他先后在礦山處、設計處、礦山辦等部門擔任領導職務,1981年任包鋼副經理,1983年任包鋼經理。這期間,張國忠帶領包鋼約10萬名職工科技攻關、求實創新,使包鋼走上了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的強企之路。
讓科技攻關為發展開路
張國忠對礦冶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開展經營管理、技術改造、工程設計的同時,他始終沒有忘記礦冶研究與攻關。白云鄂博鐵礦的礦石難選、難燒、難冶煉,卻給他提供了最好的試煉場。張國忠集中了大批科技人員,親自帶隊下礦山、走一線,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從對外協作中吸取營養,通過試驗探索出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為包鋼生產順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張國忠組織并參與完成了白云鄂博礦破碎機偏心套角度改造及破碎系統改造項目。該項目實現了小粒度試驗,解決了生產初期的精料問題,為煉鐵優質、高產、低消耗創造了條件。試驗完成后,原破碎系統經改造,開始生產小粒度高爐礦,每年可節約成本費用73萬元,提高勞動生產率3%~4%。1965年3月2日的《包鋼報》對此項技術成果做了全面報道。
他參與一、三選礦系列的改造,運用了“弱磁-強磁-浮選”綜合回收鐵、稀士、鈮的選礦新工藝。此工藝流程改造成果通過原冶金部鑒定,被列入1991年冶金十大科技新聞,1992年被評為原冶金部科技進步特等獎,被原國家科委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他推動低碳厚料層燒結操作技術的創新,提高了燒結礦強度,年產量突破設計水平。
他組織降低堿度、維持適當煤氣流、調整冷卻強度等冶煉特殊礦石操作技術的研發工作,逐步在高爐上配套成龍,高爐結瘤得到基本控制。
他組織降低鐵水中硫、磷等劣質含量的鐵水預處理工業試驗,通過原冶金部鑒定,填補了國內空白。
…………
一系列難題的攻克,使長期困擾包鋼生產的原料問題得以解決。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得到加強,包鋼很快步入國家二級企業行列,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張國忠本人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勞動模范、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讓稀土擦亮包鋼品牌
白云鄂博礦在給包鋼冶煉生產提出眾多難題的同時,也為包鋼人帶來了財富。它的稀土儲量雄踞世界榜首。
為了對稀土礦開展綜合利用,包鋼人耗盡了心血。為追求更好的經濟效益,包鋼稀土三廠要對一、三車間原有酸結萃取稀土工藝進行改造。經過選擇論證,該廠打算引進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研制的第三代硫酸焙燒萃取稀土新工藝,但包鋼需要支付技術轉讓費64萬元。
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張國忠幾經征詢專家意見,一番權衡之后,鄭重簽下“同意”二字。從此,一車間主體部分采用了新工藝,在提高了釤、銪、釓富集物的產量和品質的同時,年增利潤100萬元,可謂成效卓著。
張國忠的視野總在與時俱進。他不失時機地請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將“包頭鋼鐵公司”更名為“包頭鋼鐵稀土公司”,促使包鋼從“以鐵為主、綜合利用”的舊階段,進入了“鋼鐵稀土并舉、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人才是最具實力的生產力
“百步之內,必有芳草。”張國忠和班子成員尊重知識,求才心切。他們上任頭兩年,就分批起用了203名年富力強、學有專長、干勁充沛的干部,極大地調整了公司智力結構,充實和提升了公司、廠處兩級領導班子實力。領導班子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同胞,也充分響應了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的號召。
張國忠和領導班子成員共同提出“當年整頓合格”的要求,促使全體干部改章建制。在短短5個月內,90多個二級單位建立健全了7萬條規章制度和14萬項勞動定額,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生產管理機制,經上級驗收團檢查,一舉獲得“內蒙古企業整頓先進單位”稱號。之后他們又提出了“力爭利潤超億元”要求,帶領公司上下一起“爬坡”。
當時,煉鋼廠是包鋼生產線中的“咽喉”部位,產量和品種對公司生產經營起著決定作用。張國忠幾經調查發現,煉鋼廠盡管困難重重,但其干部隊伍大有潛能。在提請黨委決定實施“特區政策”,多方給予扶持,下放部分權力后,當月煉鋼廠40項考核指標中有32項超過上月,下個月更是一舉甩掉多年虧損的帽子,實現盈利。
“中路梗塞”解除,包鋼全盤皆活。隨著10余種各具特色的改革措施在各廠礦分別出臺,廣大干部更有用武之地,包鋼的生產經營節奏日益加快,年創利潤達到1.2532億元。為此,原治金部領導專門致電祝賀:“你們利潤突破1億元大關,部里上下皆大歡喜!”
智力資源是資源之本
“欲獲昭昭之功,必用昭昭之才。”張國忠說,“選賢任能切忌感情用事,絕不能以對領導者的親疏或有無毛病去苛求于人。一些有真才實學、富于開拓精神、善于打開局面的人,往往有點個性,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甚至頂撞上司,這樣的人要保護、愛護。”
高級采礦工程師李蔭棠曾在包鋼工作多年,對包鋼資源狀況非常熟悉。他在“孔雀東南飛”的年代離開了包鋼,到冀東礦山公司工作。不料翼東礦山后來緩建,他不由十分懷念傾注過心血和汗水的包鋼礦山。張國忠得知他的想法后,立刻寫信歡迎他重返包鋼,并積極為他辦理了調動手續。
李蔭棠回到包鋼后,被任命為公司副總工程師。他熟悉業務,經驗豐富,對國內出現的“建礦不如買礦”的言論進行了反駁,并撰文提出:“包鋼原料應當立足于自給。”
白云鄂博東礦位于低凹40米處,礦石采運困難。為尋求深部開拓運輸最佳方案,在張國忠的支持鼓勵下,李蔭棠親自去前蘇聯烏克蘭克里沃羅格礦區5個大型深凹露天鐵礦實地考察。經共同研究后,博采眾長,他最終確定了用100噸電動輪汽車進行運輸,配以10立方米大電鏟進行開采的最佳方案,全面解決了東礦深部100米~150米、近10年~15年的采運問題,采礦能力從200多萬噸增長到500萬噸。
李蔭棠離退之年時,主動獻出選礦廠提高鐵精礦品位、提高金屬回收率和降低含氟量的技術攻關改造材料,作為離職贈禮。張國忠婉言相留,請他繼續發揮余熱。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高中級工程師紛紛歸來,為包鋼獻計獻策,每當看到這些人才做出新成果,張國忠總是感慨:“大海不厭細流,智力就是資源。”
優秀集體代言人
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和借鑒一切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1988年,張國忠隨同中國冶金代表團赴前蘇聯訪問,為期半個月。在那里,他參觀了切列波維茨、利佩茨克、列別金斯基和奧斯科爾等大型冶金及礦業企業,也看到了包鋼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他帶回來的不僅是先進的理念和經驗,還有沉甸甸的壓力。
1988年,前蘇聯冶金部部長科爾巴克夫回訪包鋼。作為東道主,張國忠向科爾巴克夫講述了包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改革開放中包鋼對自身的設計構想與采取的系列措施。
科爾巴克夫在會談結束時,認為“包鋼很好,大有發展前景”,并懇切地希望達成前蘇聯與包鋼的技術合作。在他回國時,曾不止一次贊許張國忠:“了不起,張國忠經理,很好的經理!他對包鋼情況是這樣的熟悉,他講得那么深刻,我們蘇聯也搞改革,包鋼的技術改造和管理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很有借鑒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不是作家卻筆耕不輟
離休后,張國忠在過往工作及科研攻關的基礎上,將多年來在礦冶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珍貴文獻編在一起,以給后人留一部完整的研究資料。一場浩大的著書工程開始了。
張國忠組織起88位老科技人員,他們曾在包鋼各條戰線上參與過礦冶研究,此時分別無私地將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成果拿出來,由張國忠親自研究撰文,編成《白云鄂博礦礦冶工藝學》一書。全書共13篇,260萬字,約1500余頁,分為地質、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稀土、環境保護檢驗等章節。
當時,他在序言中寫道:“包鋼建廠已40多年,經過兩三代人不斷的努力,參與白云鄂博礦礦冶工藝研究攻關的人大多已年過花甲,有的已退(離)休、有的已經過世了。有關白云鄂博礦礦冶工藝方面的研究成果、生產技術攻關方面的資料多分散在包鋼檔案館、廠、礦、處(室)、研究所或個人手中。而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應該集中起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以系統概括,形成文字,留給后人,作為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研究、攻關的參考。特別是白云鄂博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復雜礦床,對它的礦冶工藝規律加以總結,對世界礦冶界也是有價值的。”
張國忠也喜愛寫作,他的文學和學術書籍有滿滿一書柜。現在的他雖不是作家,卻筆耕不輟,寶刀不老。近年來,他的許多學術論文都發表在《礦山》雜志上,例如《包鋼礦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包鋼固陽礦山公司公益明鐵礦13號礦體開采問題的意見》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