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奮斗鋼鐵人

    煉鐵爐前的“土專家”
    時間:2019-10-08| 編輯:周利勇|【

    ——記黨的十七大代表、原濟鋼煉鐵廠爐前總技師賈廣順

      本報記者 周傳勇 特約通訊員 褚慧娟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抱著解決生產難題、降低工友們勞動強度的樸素愿望,用心工作、用腦工作,研究出了無水炮泥,在上世紀90年代引發了一次國內350立方米高爐的革新熱潮;通過優化出鐵方案,讓“爐前工不掄大鐵錘”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在擔任爐前總技師的17年里不斷優化爐前系統,全廠6座350立方米高爐連續10多年實現燒燙傷事故為零、爐前人身傷害事故為零的目標……

      他,就是黨的十七大代表、第八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被職工們親切地稱為“土專家”的原濟鋼煉鐵廠爐前總技師賈廣順。

      “我現在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爬山。每當看到祖國的壯麗景色,看到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越來越美好的生活變化,心里就充滿了自豪,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信心。”9月15日,《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賈廣順時,他剛與老伴從附近的鮑山回到家里。68歲的他看上去紅光滿面,神采奕奕,依然保持著當年“大搞爐前革命”時的精神狀態。

      要下力氣,更要用心、用腦干活

      賈廣順說,從1972年參加工作那天起,他就決心要好好干活,當一名好工人。剛開始在濟南黃臺鐵礦時,他是一名掘進工。1983年黃臺鐵礦合并到濟鋼,30歲出頭的賈廣順被調到煉鐵廠,改行當了一名爐前工。雖是“半路出家”,但由于他干活心眼實,肯下力氣,進步很快,先后擔任了2號350立方米高爐爐前副班長、班長、技師。

      那時,高爐爐況經常不順,爐內結瘤時需要炸瘤,高爐大修停爐扒爐時也需要用炸藥爆破。賈廣順是全廠持有操作證的3名“炮手”之一,由于他膽大、心細、工作負責,每次有放炮任務時,都由他負責選炮眼、開炮眼、裝炸藥,從未有過失誤。

      1994年,賈廣順擔任了煉鐵廠6座350立方米高爐的爐前總技師,全面負責高爐爐前技術操作管理。他對高爐爐前開鐵口、開渣口、爐前大閘操作有獨到的見解,對爐前操作中遇到的難題和事故處理有特別的方法,從1號爐到6號爐,哪里有難題,他就盯哪里,直到圓滿解決為止。工友們常說:“賈廣順在,我們就有主心骨,無論有多大困難,也能泰山壓頂不彎腰。”在高爐大修、中修或項修停爐、開爐過程中,他都制訂詳細的爐前操作方案,親自示范指揮操作,還曾被南京鋼鐵廠、青島鋼鐵廠等多家單位請去幫助開爐、解決爐前疑難問題。

      隨著工藝、設備、材料的不斷更新,高爐對崗位的要求越來越高。賈廣順意識到僅靠吃苦流汗不行,還要用心、用腦去干。

      在工作中,賈廣順處處留心學習,主動承擔和參與各種重要任務,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同時把握一切機會學習知識。1991年,被選送到濟鋼職工大學進行高級工培訓時,40歲的他像在沙漠里看到泉水一樣如饑似渴,從一個個符號、一個個專業術語學起,虛心向同學和老師請教。

      “以前,我以為當一名好的爐前工,不需要多少知識,只要舍得出力流汗,不怕臟累,不畏艱險,能夠出好鐵、放好渣就行。然而,通過系統學習,我明白了為什么有時渣鐵流動性不好,淤積在鐵溝、渣溝內很難清理,有時又出現渣口噴濺、鐵口跑大流的情況,原來是爐溫過高或過低造成的。”賈廣順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通過不斷的學習,賈廣順像一個加足了油的馬達一樣,奮力馳騁。出鐵前,他先到值班室了解情況:爐溫高了,就提前下手干;爐溫低了,就鋪好沙子,提前進行烘烤。他還結合所學知識創造出了“做好泥套,不墊泥炮”“干涼活不干熱活”等操作技巧,省時省力,十分實用。

      用創新確保生產安全順行

      賈廣順的創新之路是從解決生產中的難題起步的。他回憶,1994年的一天,4號350立方米高爐放鐵時因潮泥多,放了“火箭炮”。兩名年輕的爐前工當時正在用鋼釬捅鐵口,一看火花噴出來,扭臉就跑,熾熱的鐵花噴濺到他倆的后背上,衣服霎時就著了火,整個后背、胳膊都被嚴重燒燙傷,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月才恢復。

      “決不能再讓工人受傷了!”賈廣順下決心要解決這個難題。

      要保安全,先要杜絕潮泥出現。當時炮泥碾壓還是靠土辦法,設備陳舊,工序落后,各種料的配比全靠人工掌握,所以炮泥質量很不穩定。賈廣順從學習耐火材料開始研究炮泥的配比、性能,還在廠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北上唐山、石家莊,南下南京、杭州,進行了一番考察學習,光資料就背回了一大包。可是這里面并沒有現成的方案。他將帶回的資料進行了精心研究、對比、分析、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合適的配比參數。他制訂了炮泥配料—碾壓—送泥—高爐接受泥諸道工序簽字的一條龍管理制度,終于碾出了適合高爐使用的最佳炮泥,保證了安全生產。此后,隨著高爐冶煉強度的提高,出鐵次數逐步增多,由每爐每天出12次鐵逐步增加到出15次鐵,單爐產量也由日產700噸左右提高到1300噸左右,炮泥的配比、配料也隨著生產發展而不斷調整。

      賈廣順在對煉鐵專業前沿技術的分析中發現,無水炮泥的應用是高爐的發展方向。2003年,他繼續攻關,研制無水炮泥技術。當時國內使用無水炮泥的鋼鐵廠很少,廠家對技術嚴格保密,連參觀都不讓,更別說資料了。

      面對這種情況,他下決心自己搞:“如果不盡快研制出無水炮泥,必將制約煉鐵水平的提高。”沒有設備,他就用簡易油桶,用木柴加熱進行試驗,嗆人的焦油味常常熏得人頭暈腦脹、惡心嘔吐;有些原料含有毒素,為準確測試炮泥軟硬度,只好用手觸摸,汗水和藥水泡得手背層層脫皮。為配制最佳炮泥,他先后設計了10多個方案,每個方案都反復論證幾十次、上百次。

      2004年4月份,無水炮泥在爐前應用一舉獲得成功,不僅解決了因產量提高而引起的鐵口頻繁損壞問題,降低了爐前工清理渣鐵溝的勞動強度,而且杜絕了鐵口噴渣,保證了爐前工的安全。同時,炮泥用量也由每爐每天2.3噸減少到不足1噸,大大降低了成本。炮泥從用水稀釋攪拌過渡到無水炮泥,再到無水炮泥在350立方米高爐的應用,是煉鐵爐前一次重要的革新,在當時全國同類企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讓爐前工永遠丟掉大鐵錘

      有了知識和經驗,賈廣順搞創新更有動力:“我認為,創新就是向傳統的觀念和作業習慣挑戰。”過去,爐前工開鐵口、渣口主要靠掄大錘和鋼釬,這是煉鐵工勞動強度最大、危險程度最高的崗位。他下決心要在有生之年解決這個問題,把爐前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惡劣的環境中解放出來,讓爐前工永遠丟掉大鐵錘。

      賈廣順一提出自己的設想,就遭到爐前工的質疑——“爐前工不掄錘?簡直是異想天開。”但他毫不動搖,反復觀察,反復思索。他發現,爐前工之所以離不開鐵錘,既有觀念上的原因,也有技術上的原因。于是,他對癥下藥,化整為零,分步實施自己的“革命”計劃。

      第一步,就是改進渣口風堵耙氣源。他先在1號高爐進行試驗,重新安裝了管道、壓力表和閥門,反復進行調試,尋找合適的技術參數,終于找到了最合適的壓力,退下風堵耙就來渣,連錘也不用掄。渣口好開了,不冒渣了,渣口套的損壞量也明顯減少,省力又安全。試驗取得完全成功,迅速推廣到6座高爐,僅靠減少風渣口損壞量一年就能節省17萬元。第二步是改進炮泥配方,避免出現鐵口淺或潮泥現象。第三步,他制訂優化了出鐵方案。每次出鐵的時候,他要求開口機先用合金鉆頭鉆到一定深度后,再用圓鋼鉆頭一鉆到底,這樣不用大錘打釬子,渣鐵就可以順利放凈。這一方案在實驗中取得成功后,迅速推廣到了全廠。此舉使爐前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優化了爐前工藝,實現了安全生產。

      經過和工友們鍥而不舍的努力,賈廣順主持改造的項目達17項,為企業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效益。

      那些年里,賈廣順的一顆心全在高爐上,高爐就是他的生命;減輕爐前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就是他奮斗的支點。他用雙手和智慧冶煉了優質鋼鐵,與此同時,自己也被賦予了鋼鐵的品質。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