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博
1953年,鞍鋼礦山大批鑿巖機由于“卡動器”這個重要備件不斷損壞無法使用,導致鐵礦石生產陷于癱瘓狀態。承擔“卡動器”制造任務的鞍鋼機械總廠青年刨工——王崇倫歷盡艱辛發明了“萬能工具胎”,破解了優質高速加工“卡動器”制造的大難題,解了礦山生產的燃眉之急,同時創造了用1年時間完成4年零1個月17天工作量的奇跡。
他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他收到了來自國內外不計其數的賀信,事跡更是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萬能工具胎”還被印成郵票發行,在國內引發了一股向王崇倫學習的熱潮。他也因此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沉迷發明和技術革新
東北解放后,22歲的王崇倫在1949年8月份加入鞍鋼機械制造總廠當刨工,艱難的少年生活磨煉了王崇倫能吃苦的品質,也使他明白掌握技術的重要性。
1952年,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接受了為抗美援朝志愿軍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桿的特殊任務。起初,該工具車間用銑床加工拉桿,每次只能銑一根,每銑一根需要半個多小時,而且廢品率較高。這導致軍工任務工期難保,全廠上下一片緊張氣氛。
看到這種狀況,王崇倫心急如焚,暗地里琢磨起破解難題的辦法。經過5天反復琢磨,王崇倫設計并制造出一套利用刨床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在當時的車間工會主席張成山的支持下,王崇倫試用刨床加工拉桿,加工結果轟動全廠:不僅一次可加工4根拉桿,時間僅用15分鐘,而且全部達到一級品標準,比用銑床加工提高功效24倍。破解了這個大難題,全廠上下一片歡騰。
從此,王崇倫迷上了琢磨提高生產效率的竅門。就在同一年,王崇倫又發明創造了7種工、卡具,平均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工友們稱他是“革新迷”。
新中國工業歷史上,王崇倫做出了特殊的貢獻:1954年4月份,由王崇倫提議并執筆,聯名張明山、唐立言、黃榮昌、劉祖威、朱順余、傅景文6位勞動模范向中華全國總工會遞交了《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建議信》。根據這個建議信,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了《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在地方黨委、政府、工會的精心組織下,一個前所未有、波瀾壯闊的技術革新運動在全國興起,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開展技術協作攻關活動
上世紀50年代末,身為全國技術革新能手的王崇倫和老英雄孟泰,把能工巧匠組織起來,開展技術協作攻關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到1963年底,這一活動共解決了360多項重大生產技術難題。
技術協作攻關活動消除了因前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而給鞍鋼一些重要項目帶來的巨大威脅。由于前蘇聯政府停止了對我國大型軋鋼機軋輥供應,鞍鋼軋鋼生產面臨滅頂之災。王崇倫挺身而出,組織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術員、勞模、能工巧匠組成的技術協作攻關隊伍,歷時18個月,經過上百次試驗,破解了14項重大技術難題,成功生產出大型軋輥。這一重大成果,轟動了全國冶金戰線,被譽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此外,技術協作攻關活動還為遼寧省內外一大批企業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
由王崇倫率先發起的技術協作攻關活動,很快在全國興起,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王崇倫在主持鞍鋼重建7號高爐(容積為2580立方米,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高爐)會戰中,多次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破解了許多難題。唐鋼當時的黨委書記鄭春蘭稱贊王崇倫是“有膽、有識、有招的高明指揮員”。
嘔心瀝血為人民服務
1980年,王崇倫掛職到哈爾濱市擔任市委副書記。到任后的兩個多月里,他深入7個區、22個公社,走訪了240多名干部、工人、技術協作骨干、社員、勞動模范、營業員的家庭,了解他們的所想所盼。針對“大豆之鄉”吃豆腐難的問題,王崇倫克服了諸多困難,嘔心瀝血“抓豆腐”的事跡譽滿全國,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稱贊。
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王崇倫積勞成疾。特別是在“文革”時期,他的身體受到嚴重傷害,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增生等疾病時時折磨著他。但王崇倫仍然堅持履行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
1990年10月30日~12月11日,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王崇倫,以病弱之軀,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歷時41天,到遼寧鞍山、沈陽、本溪、撫順、丹東5個市對工會工作、技術協作工作進行調查研究。每到一處,他都堅持要上廠礦、下車間、到班組,傾聽工人群眾意見,了解職工疾苦,并就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探討。
在沈陽市調研期間,遼寧省總工會的領導怕王崇倫身體頂不住,對負責接待的人員規定了3個“一點”:座談會時間短一點、發言時間短一點、現場考察時間短一點。可王崇倫到沈陽市的第二天,便要求召集勞動模范、技術協作骨干、職工代表、班組長代表、基層干部代表舉辦座談會。當天,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除了中午用不到半個小時時間匆忙吃飯外,座談會一直沒有間斷。
經過8個小時座談會的王崇倫,晚上一回到住處,便一頭栽倒在房間的地毯上,不醒人事,經過醫護人員的急救后,才化險為夷。而當他醒來后,叮囑工作人員不要透露出這件事的一點消息。第二天,他依舊按日程安排,深入基層進行調研。
為人民嘔心瀝血,王崇倫卻從不為自己謀“福利”,比如,有專車非要堅持騎自行車走訪,拒絕機關事務管理部門按規定給他家配備的優質沙發等。王崇倫以他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