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
在中國鋼鐵工業史上,有位杰出的鋼鐵冶金專家,他的人生足跡貫穿中國近現代民族鋼鐵工業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崛起的發展歷程,他為推動首鋼技術進步和我國冶金技術攀登世界高峰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就是首鋼原總工程師兼生產副經理安朝俊。
安朝俊主持首鋼技術工作長達37年,幾乎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鋼鐵冶煉事業中。他把麥基旋轉布料器、爐料混勻、高爐分層砌磚、爆破法清理爐底積鐵等多項國外先進技術移植到首鋼高爐生產中,組織開發了我國高爐噴吹煤粉、無料鐘爐頂、氧氣頂吹轉爐煉鋼等新技術,培養了一大批冶金技術人才,為首鋼發展儲備了力量。
移植國外經驗為首鋼服務
通過在美國實習、到前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安朝俊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很有必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先進技術應用于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的兩座高爐急需修復投產,但2號高爐早在1945年就被積鐵積渣鑄死,清除面臨困難。安朝俊組織工人們采用重錘從爐頂墮落下砸的方法代替人工的揮釬掄錘,使作業進度成倍加快,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1953年1號高爐大修時,雖是有計劃的停爐,但也有積鐵需要處理。安朝俊把在美國學到的爆破法引入清理工作,把積鐵炸成小塊后清出,再加上其他修爐措施,在全國創造了只用53天大修一座大高爐的新紀錄。此后,用爆破法處理爐內積鐵成為各廠的常規方法。
在1號高爐大修中,安朝俊還把美國的麥基旋轉布料器移植于高爐爐頂,避免爐料偏落而造成布料不均。這是我國高爐第一次使用麥基旋轉布料器。之后,這種方法開始在全國高爐中推廣開來。
上世紀50年代,鑒于前蘇聯的高爐冶煉技術較美國技術更適合我國國情,安朝俊認真學習了前蘇聯專家建議使用的技術,在高爐冶煉中堅持逐步提高冶煉強度,推行大風、高溫、精料、低耗的生產方法和中心暢通、保持兩條煤氣流通的技術方法。這成為確保首鋼高爐利用系數和焦比長期處于國內外先進行列的重要措施。
組織技術攻關服務生產
“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針對生產需要組織攻關,有效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這是安朝俊長期堅持的工作準則。
1958年,首鋼開始建設軋鋼廠,包括300毫米小型軋鋼廠、電焊鋼管廠和冷拔車間3項工程。設備從前蘇聯引進,建設和投產原定由前蘇聯專家指導,但其于次年撕毀合同,撤走了專家,首鋼只能自立更生。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每次遇到困難,安朝俊就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技工到現場攻關,認真分析檢查,找出根本原因,隨后組織人員協作攻關,直至問題解決。
上世紀60年代在國外出現的高爐噴吹煤粉技術,既能節省價格較貴、資源較少的焦煤,又可以少建投資巨大的焦爐,具有巨大的節焦效益和社會效益。安朝俊及時組織人員對這一技術進行攻關。他動員了有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向煤炭專家請教煤質特性,調查煤炭基地要點,研究設備結構和無煙煤磨粉、防爆措施等問題,并進行噴煤裝置的設計、制造和施工,終于在1964年一次性試驗成功,并實現安全運行。
高爐無料鐘爐頂是高爐技術裝備的一次重大歷史性變革,安朝俊在認真分析了國外一張示意圖的情況下,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攻關。經過反復研究設備結構和傳動裝置,他們通過小型摸擬試驗取得技術參數,然后進行設計、制造、預安裝和配合試驗。成品安在高爐上后,一直安全運轉。發明該技術的盧森堡專家在現場參觀后感嘆:“全世界高爐的無料鐘爐頂裝置都是從盧森堡引進的,只有你們一家是自己設計制造的。”
由于堅持技術攻關,首鋼1978年移地大修后的2號高爐采用了無料鐘爐頂裝置、噴吹無煙煤粉和爐前除塵等國際先進技術,成為了能同國際現代化高爐相媲美的先進大高爐。
此外,安朝俊還組織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氧氣轉爐煉鋼廠。在隨代表團訪問蘇聯期間,他了解到氧氣頂吹轉爐。回國后,他立即組織科研人員廣泛搜集有關氧氣頂吹轉爐的資料,匯集成冊。1958年9月份,首鋼第一座3噸空氣側吹堿性小轉爐投產,從此結束了首鋼有鐵無鋼的歷史。
首鋼煉鋼生產一起步,安朝俊就瞄準了氧氣頂吹轉爐新技術。這項新技術由于不夠成熟、試用時發生爆炸等,導致爭議不斷。對此,安朝俊力排眾議,向原治金部提出在首鋼進行氧氣頂吹轉爐技術的試驗申請。1962年,這項技術開始在首鋼3噸小轉爐上進行工業試驗,很快取得了成功。1964年12月24日,中國第一座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在首鋼建成投產,30噸氧氣頂吹轉爐成功煉出第一爐鋼水。此后,這項新技術被推廣到了全國。
1993年8月31日,為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奮斗了半個世紀的鋼鐵巨擘——安朝俊,走完了他壯麗的人生路程。彌留之際,他從昏迷中醒來,要身邊的人轉告首鋼領導:“秘魯鐵礦含硫高,用時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