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奮斗鋼鐵人

    寶鋼的“藍領科學家”
    時間:2019-09-03| 編輯:周利勇|【

      寶文

      30多年前,他懷揣著八級鉗工夢畢業于寶鋼技校鉗工班,卻被分到了寶鋼2050毫米熱軋精整線剪刃裝配班,成為了一名剪刃組裝工。鉗工夢碎。

      但故事并未結束。

      在那之后,他執著鉆研,攻克了熱軋層流冷卻柱塞式系統研制及應用等熱軋領域三大世界級行業難題;直面挑戰,成為了技術型領軍人才;甘為人師,帶徒傳藝,成就知識型“工人教授”,用智慧和踏實,詮釋了“當代工人”的內涵。

      30多年后,他先后兩次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曾獲國家發明金獎14項、國際發明金獎4項,收獲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中央企業道德模范、上海市工人發明家、上海市突出貢獻技師、上海工匠等眾多榮譽稱號,擁有186項專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

      他就是寶鋼股份熱軋廠技能專家、寶鋼創新工作的“金字招牌”,人稱“藍領科學家”的王軍。“像科學家一樣做工人”是他的座右銘。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成長之路。

      初來乍到 小試牛刀

      某次作業線更換剪刃后,鋼板剪切質量不理想。在眾人苦無對策之時,剛工作不久的王軍主動請纓。他沒有按常規調整剪刃間隙,而是在機架上擰了幾個螺絲,開機一試,居然達標了!

      作業長百思不得其解。王軍道出“天機”:不同規格的鋼板,對剪刃間隙的要求不同。此次生產薄規格產品,剪刃間隙小于平時,對固定螺絲稍作調整即可。

      這是王軍平時跟著外方專家問這問那學到的知識,誰料還真派上了用場。王軍知道,要把活干好,光用蠻力可不行,必須多動腦筋。

      后來,王軍以此為基礎,總結了他的第一個創新成果——“飛剪剪刃快速更換法”。此方法還被評為集團公司先進操作法。

      自此之后,王軍的創新之路正式開啟。

      “回爐再造” 兼收并包

      別人買車是為了游山玩水,王軍買車是為了方便讀書。

      上世紀90年代,許多人忙著下海經商,王軍想的卻是“回爐再造”。1996年~2004年,經過8年艱苦努力,王軍獲得了同濟大學“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本科文憑。

      除了學習崗位技能,王軍還學習英語、計算機、動態模擬仿真、電腦輔助設計……凡是對創新有幫助的知識,他通通消化吸收。

      2000年,王軍買了輛桑塔納,每天開著車往返于家、廠、學校以及培訓中心。3年時間,累計里程超過7萬公里。

      有了理論基礎,再加上實踐經驗,王軍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含金量也越來越高。從生產輔助崗位的小改小革,到非主作業線的設備改進,再到主作業線的科研攻關,他的努力使產線實現了量效齊升的良性循環。

      挑戰難題 水平極高

      技校生出身,輔助崗工作,王軍從沒把這些放在心上。在他心中,自己一直是一名科學家,應該做科學家該做的事,比如挑戰世界級行業難題。

      經過不懈努力,王軍研發出層流冷卻關鍵設備技術,攻克了世界技術難題;助力熱連軋裝備技術實現國產化,填補了該項技術的國內空白,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應用在寶鋼2050毫米熱軋產線后,不僅提高了成材率,還節水節電,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非常可觀。

      在生產一線做創新實驗時,王軍曾經3個月沒有回家,同事們形容他仿佛“魂都掉在了廠里”。但王軍認為,他只是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工作、創新。

      匠人本色 還看今朝

      王軍有一名愛徒,人聰明但缺少吃苦精神。為了激勵他,王軍就拿著“鞭子”,天天“逼著”小伙勤學苦練。徒弟成長很快,考上了高級工,本想在師傅面前嘚瑟一下,沒想到王軍又一盆冷水潑下來:“創新必須自己摸索,我不會總是提醒你。”之后,徒弟的職業生涯越走越踏實。

      2008年,王軍創新工作室成立,在王軍的帶動、培養下,這間擺放了3張小桌子的房間里,走出了4位寶鋼工人發明家、幾百位創新骨干,近5年時間內為企業新增創新效益14億元。

      工匠精神,在很多人看來,也許是固執、緩慢、勞作,但在這背后所蘊藏的,卻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正如在接受采訪時,王軍談到自己對匠心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極致,再普通的崗位也能‘釀’出匠人。”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