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奮斗鋼鐵人

    崢嶸歲月:難忘八鋼的奠基人黃沙
    時間:2019-08-27| 編輯:周利勇|【

      編者按

      八一建軍節臨近,本版特推出一組報道,回憶新疆八一鋼鐵總廠創建初期的崢嶸歲月和奠基人黃沙的奉獻精神與業績;以及退伍軍人退伍不退色,在鋼鐵企業的各個崗位上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感人事跡。

      

        肖華堂

      在新中國七十周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以鋼鐵報國為己任,百折不撓,砥礪前進,甘于奉獻的歷史功臣。新疆八一鋼鐵總廠的奠基人黃沙就是這樣的人。

      出生名門 立志報國

      黃沙,湖南湘潭縣人,1914年7月29日出生。他的父親黃篤謐是辛亥革命的元勛,1903年被公派日本士官學校就讀,翌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隨黃興在廣西參加“欽廉上思起義”(又稱:戊申馬篤山起義),之后又在四川參加了“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勝利后,任陸軍部測量總局局長。南京政權合并到北京時,黃篤謐隨同黃興等辭官回鄉,開創“實業救國”之路。黃篤謐作為中國早期的民族實業家,由于當時列強們對中國民族工業的擠壓、蠶食、鯨吞,他的實業大多沒有成功,最后閑賦在京城。黃沙成年后,也正趕上家境破敗。他在北平弘大就讀中學的時候,弘大中學的校訓“誠恒”意為:“修身在誠意,治學貴為恒”,成了他終身的座右銘。1935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年底參加“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之后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在學校組織“通俗劇社”,團結廣大愛國青年以公開的身份開展救亡活動。通過社會實踐,他清楚地認識到“立志報國”首要的就是動員民眾保家衛國,他決心要到抗日的最前線!

      參加八路軍 投身軍工

      全面抗戰爆發后,黃沙和章辯等天津的部分流亡學生組成“天津救亡同學會”,奔走各個抗日戰場,從濟南的街頭宣傳到南京的集會報告;從向政府的請愿申訴到赴淞滬戰場的后方救護,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們響應著名愛國將領續范亭的號召,隨著“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一同來到山西,再次來到抗日的最前線。不久后,他倆在嵐縣參加了八路軍,來到了賀龍領導的一二〇師的“戰斗劇社”。1938年底,隨一二〇師挺進冀中,前后參加了大小戰役十幾次,戰場演出幾十次。1939年底,一二〇師回師晉西北,保衛黨中央,在粉碎“頑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的同時,遵照中央的指示,建立起自己的軍工生產體系。黃沙隨即參加了這個體系的建設,從此走上八路軍軍工生產之路,成為晉綏軍區兵工部的一員大將。

      隨著戰爭對彈藥的需求日益增大,晉綏軍工部決定在臨縣林家坪鎮湫水河畔的林家坪村修建自己的煉鐵廠——軍工七廠,黃沙被任命為該廠廠長。他同劉伯羅、吳路青等組成設計小組,用不太長的時間建設了一座月產灰鐵2000斤、用焦煤煉鐵的高爐,被稱為“八路軍第一爐”,解決了迫擊炮炮彈,彈殼所需的生產原料問題。七廠的這個小高爐,生產效率很高,生產一斤鐵的成本只需當時的1.25斤小米。1949年底該廠交給地方后,一直生產到上世紀70年代,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此,黃沙也有了“兵工大王”的稱號。

      艱苦奮斗 創建八鋼

      全國解放時,黃沙一家隨賀龍的部隊來到西南軍政委員會所在地重慶。為做好新疆工業建設,在新疆主政的王震將軍急需像黃沙這樣的人才,但是他又不好直接向老首長賀龍開口要人,因為當時全國各地都急需搞工業的人才。于是,王震就委托新疆省主席包爾汗找賀龍述說,請求調黃沙到新疆支援建設。就這樣,黃沙和妻子帶著五個孩子,于1950年初來到了新疆。

      黃沙到新疆以后,被任命新疆工業廳第一副廳長,之后不久又調任新疆軍區軍工部任代部長、部長。任職期間,他擬定了新疆工業建設發展規劃,陪同王震先后實地考察,為八一鋼鐵廠、七一棉紡織廠、新疆水泥廠、八一面粉廠、葦湖梁發電廠等選定了廠址。1950年12月,黃沙(工業廳第一副廳長)、楊一清(軍區后勤部軍工部政委)赴上海洽談購置益華鋼鐵廠設備事宜。1951年1月,軍區黨委決定,王震兼任鋼鐵廠籌備組組長,張希欽、郝家俊、甘祖昌、黃沙任副組長。5月3日,由王震、余銘鈺(國家重工業部鋼鐵局顧問)、黃沙署名的《五年計劃程序》報國家重工業部鋼鐵局。9月4日,王震、余銘鈺、黃沙、楊一清來到頭屯河畔確定鋼鐵廠廠址,9月16日,八一鋼鐵廠正式開工興建。

     

    圖為:朱德在聽取八鋼領導黃沙匯報工作。

      

        當時,近萬名解放軍指戰員和益華鋼鐵廠的職工們,在頭屯河畔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工作。他們住簡易窩棚、吃窩窩頭,人拉肩扛,用最原始的方法施工。冬季,在零下近四十度的寒冷氣候下,依然堅持刨冰化雪,爭分奪秒地施工。建設一座初具規模的鋼鐵聯合企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首先要建成煉鋼、煉鐵、軋鋼等主體工程外,他們還要建設與之配套的煤礦、鐵礦、煉焦、耐火材料和電力設施等等。他們也要解決交通運輸和工業用水等一系列問題。在當時缺乏資金和技術人才的條件下,建設困難可想而知。在黃沙廠長和廠黨委的領導下,他們發揚南泥灣的“自力更生”精神,吃大苦,耐大勞,迎著困難上,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里,就建成了一座小型現代化鋼鐵廠。1952年5月,煉鐵、煉鋼和軋鋼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從此結束了新疆不產鋼鐵的歷史。

     

      1952年5月,為解決八鋼生產技術方面面臨的難題,王震司令員將軍區軍工部與八鋼合并,改組為“新疆八一鋼鐵總廠”。黃沙由部長改任為八鋼總廠廠長。

     

    圖為:中共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劉鶴和建廠初期的領導班子合影。左起:黃沙、劉鶴、楊一青、李旭升。 

     

      科技創新 攻堅克難

      建廠時,從上海搬遷來的益華鋼鐵廠,主體設備是1噸的空氣側吹酸性直筒型轉爐。該爐是以廢鋼為原料的酸性煉鋼設備,被稱為“貝氏爐”。而當時新疆根本沒有廢鋼鐵資源做支撐,新疆的鐵礦含磷量較高,用這套工藝根本無法煉鋼。對于這個問題,軍區領導不了解,直到準備煉鋼設備時,余銘鈺專家才提出要建設堿性轉爐煉鋼設備。這時大家才知道,靠從上海益華鋼鐵廠搬遷來的設備根本煉不出合格鋼。

     

    圖為:空氣側吹轉爐在澆錠。

     

      但是余銘鈺專家說,他有外國關于堿性煉鋼的試驗資料,有把握試驗成功。因此,黃沙和廠黨委研究決定,一方面向軍區領導王震司令員匯報情況,取得軍區的支持,一方面著手部署試驗工作。黃沙是學化工的,由他帶領幾名化工師傅及部隊有文化青年,協同余專家一起進行試驗。確保試驗成功,是廠黨委面臨的一項嚴肅而重大的任務,也是保證八鋼順利建廠的關鍵。黃沙全力支持試驗工作,首先是支持余專家的工作,在精神上給與鼓勵和支持,使他解放思想,不畏困難,大膽試驗。其次是解決好參與試驗的同志與專家之間的矛盾。他教導大家要謙虛謹慎,一絲不茍地配合專家進行試驗,并積累、掌握、分析每一爐實驗的數據資料,從中找到突破口。他們日以繼夜地守候在爐旁,為堿性轉爐煉鋼積累了很多數據資料,從中找到了“最優解”。后來,這些數據資料被當時的國內同類型企業借鑒使用,受到了冶金部的贊揚。

      在專家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廣大干部戰士和工人緊密配合,經過半年多的日夜團結奮戰,1952年7月14日,堿性渦鼓型轉爐煉鋼法試驗獲得成功,在我國首次投入工業生產,為高磷生鐵煉鋼開創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開發新產品 種植“搖錢樹”

      黃沙在八鋼的建廠初期,非常重視產品的質量和新產品開發工作。建廠初期,八鋼的側吹轉爐只能生產普通低碳鋼,為滿足新疆工業和農機制造的需要,八鋼開發了兩種創造性的轉爐工藝,成功地生產出了中碳鋼:一種工藝是1954年采用的鐵水增碳法,另一種是1955年采用的收火留碳法。這解決了新疆汽車運輸缺乏彈簧鋼板而造成大量汽車停駛的問題。當時國內的汽車板簧只有四川綦江能夠生產,而且供不應求,所以只能依靠進口,而進口遠遠滿足不了新疆的需要。汽車只能用普通鋼板割成小鋼條代替,還有的用榆木做成彈簧架,也有的把斷了的板簧截短后再使用。新疆地域廣大,主要靠汽車運輸。當時的自治區常務副主席伊敏諾夫找到黃沙廠長,要求八鋼生產汽車板簧滿足需要。黃沙臨危受命,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

      當時的八鋼只能生產普碳鋼,澆鑄的小鋼錠還有縮孔,有的鋼錠大半根都是空心,有的縮孔貫穿整根鋼錠,而板簧鋼采用的是合金鋼,因此根本不具備生產板簧的條件。黃沙受命于危難之中。這位學化工的延安老兵和“土專家”,有勇有謀,在戰略上,他把配準合金鋼比喻為炒菜加胡椒面。在戰術上他尊重科學,一步一個腳印,組織技術人員攻關,先后煉出了55Si2Mn與60Si2Mn合金鋼。煉出來的鋼樣送鋼鐵工業綜合研究所(現為鋼鐵研究總院)做檢測鑒定。鋼錠合格以后,在板簧的試驗加工階段,一種方案是委托其他機械廠加工,二是自己開發加工。他思之再三,決定發揚“南泥灣”精神,立足于八鋼,自己加工生產。他在機動科設立了板簧加工工段,進行板簧設備的模具全套工藝和熱處理試驗,直至總成產品全部試驗加工合格。

     

    圖為:1958年,八鋼6噸轉爐工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八鋼的汽車板簧還大批量地支援了越南的抗美援越戰爭。在板簧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為了支援農業市場,八鋼還進一步開發出了農用機耕犁鏵片、拖拉機履帶板和汽車后軸套管用鋼等易耗件。這些新產品,不僅成了八鋼的“搖錢樹”,還有力地支援了新疆的工農業建設,也促進了八鋼在技術和管理等各方面的進步。

     

    圖為:包爾漢(右)為高爐剪彩。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