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章利軍 通訊員 李先發
在馬鋼“糧倉”南山礦,有一位被人們口耳相傳著的“鐵人”王進喜式人物,他就是礦山“鐵人”張憲忠。
張憲忠積勞成疾,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但他的事跡和精神長存于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南山礦人愛礦敬業、開拓奉獻、忠誠企業、自我超越。
像“鐵人”那樣實干巧干
上世紀50年代,正是國家號召鋼鐵工業創業、奮斗的時期。為了響應當時大辦鋼鐵、早日開采出有品位的鐵礦石原料,張憲忠來到南山礦凹山采場,當了一名普通的電鏟司機。他立足于這個馬鋼“糧倉”,積極投入到轟動鋼鐵行業的馬鋼凹山大會戰中去,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1978年,他被評為馬鞍山市“工業學大慶”標兵,并被冶金工業部授予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作為馬鋼南山礦凹山車間電鏟工段的甲班班長,張憲忠每天臨下班的時候,都要到各個電鏟崗位巡視一遍,詢問一天生產過程中有沒有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班次的生產提前做好準備。張憲忠每年出勤400多個班次,不計時間,不計報酬,年工作量總是獨占鰲頭,被工友們親切地譽為南山礦的“鐵人”。
當時在405號電鏟當副司機、后來成為凹山車間主任的孫正貴回憶說,張憲忠很欣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作風,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南山礦生產系統是采運選聯合作業,有一個環節卡住了就會影響生產全局。有一次,410號電鏟的拉門電機壞了,恰巧那天裝礦的電鏟只有這么一臺,停下來的話,供礦就要中斷,選礦廠就要停產。由于這臺電鏟拉門電機的型號特別,一時找不到備件, 張憲忠心急如焚,和工友們商量辦法。“沒有電機,就用手拉。”說干就干,張憲忠和工友爬上了電鏟頂棚,手牽拉門機鋼絲繩,一鏟一鏟地拉起來。不到半小時,手套磨壞了,手磨出了血泡,但他全然不顧,咬著牙,忍著痛,帶領全班同志輪著干,連續干了4個班,一直堅持到電機修好為止,保證了對選礦廠的供礦。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在生產過程中遇到類似的情況,其他班也都會這樣克服困難,主動用人工拉鏟斗拉門堅持生產。
還有一次,一臺電鏟的電機燒壞了,修理工還沒有來,也沒有備件,當時整個凹山采場的采剝任務非常重。為了趕時間,張憲忠就組織大家自己修。張憲忠站在電鏟頂棚上用大錘緊固大架螺絲,不慎一錘落空,錘頭砸在自己腿上,眼前一黑倒在頂棚上,工友們把他送進了醫院。可他第二天一早又一瘸一拐地悄悄回到崗位。大家一再勸他回醫院去看看,他還和大家開玩笑說自己大腿骨硬,沒問題,堅持和大家一起干到結束。
像“鐵人”那樣愛崗敬業
張憲忠身材修長,一眼望去,十分瘦弱,但這瘦弱的身體蘊藏著無窮的能量,并不時地爆發出來,讓人驚嘆不已。
開過電鏟的人都知道,換大繩、倒電纜是又臟又累又苦的差事。張憲忠只要在山上,不管是哪臺電鏟倒電纜、換大繩,他都會親自去干。他個子比較高,每次換大繩,總是站在最前面,用肩膀背著繩子向前走,一天下來,滿身油污,還烙上一股股繩跡,好端端的工作服就這樣毀了,但他絲毫沒有介意。在他的帶領下,大家的工作干勁很快被調動起來。
一次,由于連日大雨,掌子面架頭大塌方,一臺4立方米電鏟埋進去一大半。電鏟是采掘作業的主要設備,如不及時拽出來,泥水泡壞電機,損失就大了,而且還會嚴重影響生產。這時,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暴風雨即將來臨,而架頭上裂著幾條大縫,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張憲忠二話沒說,帶上安全帽就沖進了塌方現場的架頭底下去指揮,經過與工友們4個小時緊張激烈的奮戰,終于把電鏟搶救了出來。
張憲忠一輩子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像“鐵人”那樣“三老四嚴”(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不弄虛作假。
采掘運輸的班產量是以裝車的車數計數的,少數人為了追求虛名,只顧車數,而不將車裝滿。一次上夜班,張憲忠來到100米排土站,發現穿過4道的電機車中有幾節車廂沒有裝滿,他便立即追過去,待電機車停下來后,張憲忠耐心地給調車員做思想工作,向他講清弄虛作假的危害性,說服調車員將車開回去補裝。事后人家說他小題大做,但他認為放過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說假話辦假事一害企業、二害國家。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不是靠弄虛作假搞出來的。這就是張憲忠的工作作風。
正是有了一代代 、一批批像張憲忠這樣愛礦敬業、開拓奉獻的職工,馬鋼南山礦才有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才鑄就了馬鋼60年的輝煌。
將“鐵人”精神傳承下去
張憲忠對工作的投入、對礦山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給他的工友們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這其中,受其影響和教益最深、最多的就是后來成長為技能大師、全國勞模的卜維平。
卜維平說,在張憲忠實干苦干、勤勞務實作風的影響下,他們能時時感到創業和奮斗的樂趣。卜維平參加工作40年來,以張憲忠為榜樣,深深地扎根礦山,與電鏟為伍,最終成為享譽國內冶金礦山系統的電鏟專家、技能大師。
工作伊始,卜維平在口袋里揣著一個小本本,隨時隨地記下心得體會與疑問,虛心向檢修人員求教,不斷積累實踐經驗,還先后自學了電工學等多門知識,并在全國冶金系統青工技術大賽上脫穎而出,被授予“全國冶金青工技術能手”和 “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積淀,卜維平的電鏟操作水平和理論水平更加成熟,2015年“五一”前夕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馬鋼還為此提煉出了“忠誠敬業,自我超越”的卜維平精神,讓卜維平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一面旗幟。
走進新時代,卜維平在傳承張憲忠老勞模精神、作風上又有了新的建樹。他以創建冶金礦山工匠基地為平臺,聚集合了南山礦一大批能工巧匠。據統計,該工匠基地成立以來,共推出創新革新成果346項,國家授權專利31項、發明專利2項,先進操作法6項,產生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達4000余萬元。
卜維平不僅身體力行,將自己多年匠心獨運的結晶匯編成了一本《電鏟故障150例解析》和13.6萬多字的電鏟司機培訓教材,成為工匠的培訓教材。與此同時,他還精心培養了13名崗位技術帶頭人,培養出了國家二級創新工程師、安徽省“538”英才工程人選、馬鋼首席技師林震源,12項國家專利發明人馬守斌,馬鋼首席技師王本治等一批佼佼者,并致力于把工匠基地打造成現場難題的攻關站、崗位技能的練兵場、創新成果的孵化器和造物育人的示范園……
從張憲忠到卜維平,礦山“鐵人”精神在馬鋼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