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章利軍 通訊員 胡峰 崔莉麗
7月12日,入伏后,為避免各種事故隱患發生,他每天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毛巾打濕,披在頭上,沿著鐵路線仔細盤查鐵路路基厚實情況,然后徒步幾公里回來再精細檢查機車內的大小備品備件,確保完好無損后,他才通知調度安排機車出行,確保了馬鋼鐵運公司一臺臺內燃機車每天正點將鐵礦石、鐵水、水渣、焦炭等物資送到目的地。他就是被大伙譽為“鐵道衛士”的馬鋼勞模、馬鋼鐵運公司退休職工李紅光,他就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鐵路線上閃閃發光。
耳順之年再出發
實現在線車輛電子圖紙全覆蓋
李紅光原是馬鋼鐵運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970年,18歲的他走進了鐵運公司,當時只有初中文化。面對各種車輛機型,他只能從形狀上判別,但車輛如何維護保養、備品備件如何更換或修復,他全然不知。為了盡快熟悉和掌握車輛性能、設備特性,以及與之相關的道口、站場、裝卸線、調度室、信號燈等業務知識,他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并經常主動跟著師傅們下到現場查看設備日常維檢、鐵路路基、道口信號燈的在線狀況。同時,為更好地把握安全操作要領,他自費買來了有關機車車輛維護保養的書籍,每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還自學完成了高中課程和部分大學課程。有了扎實的文化功底,李紅光開始搞起技術革新來。40年來,他堅持走崗位成才之路,把解決生產技術上的難題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果,并獲得“工人技師”“馬鋼公司勞動模范”等稱號。
李紅光懷揣著一顆熾熱的心熱愛企業、報效企業、奉獻企業。2014年,李紅光接受邀請重返鐵運公司。耳順之年再出發,他有一個夢想,要把所有的機車車輛手繪圖紙全部轉換成電子版。三年伏案,日以繼夜,他繪制完成各種圖樣多達5000張,撰寫各類專業論文、教材資料超過20萬字。逐夢路上,李紅光一刻不停,他像年輕人一樣,迷上了三維繪圖。“如果能把重點車輛制成三維動圖,不僅能與時俱進,還能滿足高效率檢修的需求。”李紅光想到就干,他和年輕人打成一片,虛心向他們請教電腦知識,從打字、制作表格、app、插圖、文件解壓、微信傳輸等方面逐一學習,終于成為一個很在行的電腦玩家。
運用學到的電腦知識,他把搜集到的三維制圖、設計資料、信息,拿著放大鏡,一一研究,重新描繪,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小時,一遍遍移動光標,一遍遍修改圖形。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將敞車、混鐵水車、渣鍋車等運行車輛的組裝、拆解等分項步驟以生動的畫面展現出來,車輛的重點部位更是一目了然,實現了公司在線運用機車車輛電子圖紙全覆蓋。看著自己的一幅幅杰作,李紅光露出了孩子般快樂的笑容。
求新路上無止境,李紅光扎根在一線車間,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工作現場,還主動和一些生產骨干交朋友,了解各方面情況,熟悉生產環節。每當看到、聽到他們有什么技術難點的時候,李紅光都像年輕時那樣執著,不解決問題絕不罷休。通過大量的現場觀察和實地檢修案例,他放棄了無數個節假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還閱讀大量專業書籍,理論聯系實際,先后設計完成了數控車輪、轉向架吊具等50多項技術革新,節省和創造效益數百萬元。
發揮傳幫帶作用
毫無保留奉獻技術革新成果
在鉆研技術活之余,李紅光還熱心于發揮傳幫帶作用,主動向年輕職工和新進大學生傳授經驗,鼓勵他們積極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并積極投入到相關教材的編寫和授課中。在他看來,一些生產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摸索出的技術,一旦失傳,就是貽誤企業、貽誤子孫后代。作為企業培養多年的一名老職工,他有責任、有義務為后來者當好鋪路石。每天晚飯后,他稍微休息后,就開始挑燈夜戰,認真編寫電焊工、起重工、車輛鉗工等工種的培訓教材,并撰寫多篇論文進行電子存檔,如《320噸混鐵車車軸問題的研究》《鐵路軌道擋輪器研究》《鐵路曲線外軌超高問題的研究》等,他毫無保留地把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研究的成果留給后來者,為鐵運公司的職工教育培訓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帶好年輕人,做好傳幫帶,是他工作的動力,也是他對未來的承諾。為讓新來的大學生了解企業、熟悉企業、認知企業、愛上企業,他創新授課方式,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現場,帶領他們跑班組、蹲基層、下一線,充分了解生產工藝流程,讓他們很快地熟悉掌握車輛專業知識,發揮出自己的專業特長。正因有他不遺余力的教導,車輛技術員徐潔誠攻克了320噸混鐵水車系列技術難題,被評為公司優秀科技人員;青年技術員邢駿2018年完成了6項技改項目,獲得了5項專利,被列入鐵運公司專家庫。
與年輕人擰成一股繩
著力消除混鐵水車安全隱患
為了讓列車像駿馬一樣奔騰在馬鋼縱橫數十公里的鐵路線上,李紅光就像“鐵道衛士”一樣精心維護和保養每一輛列車。針對320噸混鐵水車運行時好時壞的實際,李紅光與鐵運公司車輛段幾個年輕人擰成一股繩對320噸混鐵水車展開了技術攻堅。
混鐵水車是公司運輸保產的重點設備,是馬鋼高爐生產穩定順行的關鍵因素。該車由于使用頻繁、運輸線路長等因素,時常造成車輛脫鉤、溜放事故。為了消除這一安全隱患,李紅光不僅跟著年輕人一起下現場,仔細了解車輛運行狀態,跟蹤觀察車輛車鉤連接狀況,還大膽設計,提出加裝安全副鉤的設想。通過系列試車,加裝的副鉤起到了二次防護作用,實際運用后,有效遏制了車輛脫鉤現象,確保了混鐵水車安全運行,為馬鋼大高爐穩定順行超過1700天、續寫行業新紀錄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對車輛GK三通閥升級改造成120閥工作中資料不全的情況,他還帶領技術骨干對車輛制動管路的排列安裝反復研究,不斷改進,主動擔負起繪制圖紙的作用,并給修車職工現場耐心講解原理、分析構成,不厭其煩地指導安裝、調試工作。直到車輛完工,李紅光還在監督車輛運行使用狀況,第一時間接收信息反饋。
老驥伏櫪自奮蹄,無私奉獻甘為梯。李紅光依舊奮斗在運輸保產的第一線,深深扎根在修車保產一線,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用他的光和熱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面對快速成長起來的青年技術人員,李紅光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