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致敬強國路

    再攀科技高峰
    時間:2019-09-18| 編輯:周利勇|【

    ——怎樣看待新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成就和努力方向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 何文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要求,是黨在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來的。其本質,就是摒棄傳統的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轉向依靠創新驅動、依靠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鋼鐵工業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實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引擎,是科技創新。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鋼鐵工業科技創新的得失?該如何看待未來鋼鐵工業加強科技創新的有效方法和路徑?

      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的軌跡和特征

      70年的實踐表明,科技創新是支撐中國鋼鐵工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核心要素。

      從新中國初創時鞍鋼“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高爐)建設,到后來的“三大五中十八小”等一大批鋼鐵企業的建設,我國逐漸掌握了高爐、平爐、氧氣頂吹轉爐等生產技術,鋼材的品種質量也有了較大改善。

      改革開放之后,與全盤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寶鋼和天管同步,原冶金部提出“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重點抓好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1994年,全行業開始采用淘汰平爐、高爐噴煤粉、連鑄連軋、濺渣護爐、熱裝熱送、干熄焦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

      進入21世紀,鋼鐵工業依靠引進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自主創新,裝備技術向著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長壽化和生產過程環境友好的方向加速發展。如今,中國鋼鐵工業的整體裝備技術水平已達到或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今天,回顧這段科技進步的歷程,盡管我們中間走了一些彎路,也確實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但一些規律性的特征需要我們準確把握。

      首先,鋼鐵工業科技進步方向和路徑的選擇,是始終與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緊密相連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根鋼軌,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件車輪,第一批炮鋼、犁鏵鋼、橋梁鋼……出色地完成了國家任務。

      但是,“文化大革命”極大破壞了鋼鐵工業的正常生產秩序,管理混亂,科技進步停滯,工藝裝備落后,1974年~1976年連續3年沒有完成年產2600萬噸鋼的任務。“三打兩千六”的失敗,加上改革開放讓我們看到自己與國際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國鋼鐵人用發自內心的全部激情擁抱“科學的春天”,通過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迅速抬高了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起點,并通過在引進基礎上的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一舉構建起在世界上整體領先的生產能力。試想,在當時落后的工業基礎上,如果沒有選擇這樣一條科技進步的路徑,鋼鐵工業是無法支撐我們國家“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的。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不甘落后,創新進取,是70年來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主旋律。

      當然,我們在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時所表現出的盲目重復引進、一味大干快上,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其次,70年科技進步的歷程表明,中國鋼鐵人有著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光榮傳統,這也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所在。

      1978年12月,國家花40億元引進的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1700軋機系統項目在武鋼建成投產。為了“馴服”洋設備,當年武鋼掀起了學習的高潮,夜校燈火通明,圖書館天天爆滿。這樣的場景讓我們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今天想來仍然熱血沸騰,這是鋼鐵人科技報國的精神寫照。

      1984年2月15日,鄧小平同志視察寶鋼并題詞:“掌握新技術,要善于學習,更要善于創新。”這不僅為寶鋼,也為整個中國鋼鐵行業注入了創新的力量。即使在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的時期,創新仍然貫穿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始終。寶鋼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設備國產化率分別為12%、61%,三期工程建設的設備國產化率超過80%。2000年,鞍鋼克服重重困難建成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毫米ASP薄板坯成套設備生產線,等等。此后的鞍鋼鲅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首鋼京唐鋼鐵基地、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等一批重點鋼鐵項目的建設,更是成為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集成優化和技術進步的綜合體現。

      鋼鐵工業發展到今天,既有創新引領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有“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外部環境。我們尤其要堅持與國家戰略同向而行、同頻共振,尤其要繼承艱苦奮斗、持續創新的傳統,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的成就和短板

      7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成就顯著。大中型鋼鐵企業的主體設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設備大型化工藝成套技術研發與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有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工藝銜接逐漸精準,鋼材質量日趨穩定;以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為代表的軋鋼技術,冶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迅速;行業環保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鋼鐵企業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經過70年的發展,一大批鋼鐵產品的研發生產保障了國民經濟各主要用鋼行業的升級需求。從“長征七號”探空到“蛟龍”探海,從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打破世界紀錄、開采可燃冰的海上鉆井平臺“藍鯨1號”,上天、入地、潛海……中國鋼鐵工業為各類“大國重器”持續提供領先的高品質材料支撐。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鋼鐵工業在技術進步方面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還不足,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與鋼鐵大國的地位還不相稱,創新資源分散,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的力度還不夠;一些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缺失,大量鋼鐵產品長期徘徊在一般水平;質量穩定性還不夠,高端產品生產還有待加強;標準的有效性、適用性、引領性和先進性還有待提升;節能環保、低碳綠色發展的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基礎理論、產業融合技術研究還有待加強;信息技術與鋼鐵制造融合發展有待深化,智能化仍需時日;新材料研發、人才培養還需要加大力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從鋼鐵大國邁向鋼鐵強國必須解決的問題。

      鋼鐵工業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和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站上新的歷史方位的鋼鐵工業,需要以建成鋼鐵強國的使命擔當,以自主創新為戰略基點和核心要素,瞄準關鍵短板發力,走好科技創新之路。

      首先,要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

      走過70年輝煌歷程,中國鋼鐵工業成功解決了“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如今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根本在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好”?按幾代鋼鐵人的“中國夢”來說,就是建成鋼鐵強國。何以稱為鋼鐵強國?其首要條件是要有能力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發展潮流,要有能力生產高性能、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要有能力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于中國鋼鐵工業來說,關鍵核心技術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始創新、原創技術,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掌握這樣的關鍵核心技術,需要我們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全行業之力,實現顛覆式的創新,創造一些從無到有的成果。

      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鋼鐵工業要抓住機會,在智能制造技術上發力,實現“彎道超車”。同時,在全球鋼鐵工業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倒逼下,我國一些優秀鋼鐵企業已經掌握了世界領先的節能減排技術。我們要乘勢而上,力爭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綠色發展的革命性變革。

      其次,要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科技創新的發展后勁。

      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雖然每年研發投入實現了遞增,但總體的投入強度還比較低,這也是鋼鐵工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2016年,全行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0.87%,遠低于發達國家2.5%以上的水平。201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和路徑》研究報告提出,爭取到2025年,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這個指標是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突破的基本保證,希望優秀鋼鐵企業能走在前面,盡快達到并超過這個指標。

      第三,要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激發創新活力。

      這是一個各類創新資源如何高效配置的問題。我們要瞄準鋼鐵產業創新體系的短板,進一步明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共創共享的利益機制,涵養協同文化,逐步建成集合方方面面力量的、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近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成立了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將積極組織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幫助政府明確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重點與方向,推進上下游產業的戰略合作與協同創新,整合相關資源,集中有限力量,實現重點突破。

      當然,在鋼鐵行業的創新體系中,最具活力的是人才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科技領軍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要求全行業進行一系列深刻的體制機制變革和持久的文化建設。

      最后,要堅持標準引領,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技術的進步,最終表現為標準的進步。應該看到,標準競爭,不僅是企業和行業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鋼鐵強國之“強”,也體現在我們能否掌握技術標準的制定權,占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上。因此,在科技創新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植入標準先行的理念,堅持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鋼協也將加強組織策劃,構建中國鋼鐵強大的標準工程體系,著力提升我們主導國際標準競爭的能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雖然已經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不斷跋山涉水。我們要嚴守初心使命,為鋼鐵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為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促進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再攀科技高峰。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