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靜波
1959年10月15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臨包鋼為1號高爐出鐵剪彩,從此,內蒙古自治區結束了不產寸鐵的歷史。
60年白駒過隙。時至今日,周恩來總理曾經剪彩的包鋼1號高爐依舊“勤勉勞作”,成為包頭市唯一“活著”的文物。1號高爐一個甲子共計產鐵4500萬噸;而包鋼從僅有1號高爐到7座高爐爐群巍峨,60年間累計產鐵約2.3億噸,如果將其組成寬高各一米的鐵墻,可以構成環繞赤道四分之三的鋼鐵長城。
囑托中凝聚力量
金秋十月,清晨的斜陽照射萬物,投下金秋收獲的暖意。
包鋼1號高爐巨大的投影里,侯二兵腳步匆匆,走向工作崗位。在路口,他的目光總要在高爐下的浮雕上暫停一刻。每天如此,年年如此。
浮雕上,周恩來總理左手握紅綢,右手持銀剪,為包鋼1號高爐出鐵剪彩。在周恩來總理為包鋼出鐵剪彩60周年紀念日重大歷史時刻來臨前夕,浮雕所定格的瞬間,更讓他肅然起敬。
侯二兵是1號高爐爐前大班長、包鋼第三代煉鐵工、煉鐵廠技術能手,不僅喜歡鉆研技術,也愛聽師傅們談論關于高爐、有關煉鐵廠、有關包鋼的往事。
包鋼1號高爐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當時容積最大、工藝最先進的高爐。“你們一定要管好大高爐!”周總理的殷殷囑托被包鋼人牢記在心。
60年間,包鋼累計實現利稅825.5億元,產業規模從幾十萬噸躍升至1650萬噸,銷售收入從幾百萬元增至800億元水平,資產總額由國家最初投資的24億元滾動發展到今天的1800億元以上,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為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維護國家戰略安全、振興民族工業、帶動民族地區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上世紀,人民大會堂、葛洲壩水利樞紐、南京長江大橋等國字號工程全都能見到“包鋼制造”的身影。進入新世紀,“包鋼制造”的應用更加廣泛。2011年6月30日,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投資規模最大、標準最高,設計時速高達380公里的京滬高鐵正式通車,在這條鐵路上,有60%的鋼軌產自包鋼。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縱橫交錯的高鐵網上,包鋼鋼軌以四成的貢獻助力“輝煌中國”的建設。
今年9月25日,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跡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運行,其頂棚網架使用的無縫鋼管,近80%來自包鋼。而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各大油田,包鋼石油管為祖國油氣開采鍛造筋骨,高級別管線鋼還鋪設于中俄東線、陜京四線等輸氣管道。包鋼橋梁板應用于“中國天眼”FAST大射電望遠鏡觀光橋梁,汽車結構板、車輪鋼、大梁鋼等進軍一汽、東風、陜汽等知名車企,家電鋼廣泛應用在美的、長虹、TCL、海信、澳柯瑪等家電企業。此外,“包鋼制造”還漂洋過海,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囑托中彰顯智慧
包鋼鐵廠職工食堂的一角,梁榮利正在為紀念周總理為1號高爐剪彩60周年攝影展布展,在一個個歷史的瞬間,他獲得了充足的精神食糧。在一幅照片前,梁榮利久久凝視,畫面記錄的是煉鐵廠投產初期職工們攻克“三口一瘤”世界性難題的場景。
梁榮利是煉鐵廠高級技師、內蒙古自治區級高爐配管工技能大師,他所發明的“鐵口冷卻壁修復技術”榮獲2012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而當年的“鐵口、渣口、風口燒損,爐膛結瘤”難題早已成為歷史,科技的力量正推動著整個包鋼飛奔于時代的前沿。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包鋼9項科研成果、13個二級單位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我國第一支60公斤鋼軌和75公斤鋼軌、第一支輕型薄壁大型工字鋼、第一支BIV-50型鋼板樁、第一支直徑244.5毫米大口徑國產石油套管、第一支國內最大口徑直徑426毫米熱軋無縫鋼管……相繼在包鋼問世。
以鋼鐵、稀土兩大產業相繼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為標志,包鋼初步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科技創新進程顯著加快。包鋼與長沙礦院共同開展的“弱磁—強磁—浮選”工藝試驗,獲原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獎,入選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包鋼白云鄂博鐵礦使用1000萬噸級國產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取得顯著成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CSP(薄板坯連鑄連軋)高效化生產技術及高性能鋼帶研究與開發”和“高速鐵路鋼軌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稀土產業200多項科研成果和產品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國家“863”計劃二等獎及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等獎項。
世界最大的稀土生產研發基地——北方稀土,正從稀土冶煉、萃取、分離技術向功能材料延伸。北方稀土承擔“863”、“973”等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科技項目1900多項,在稀土永磁材料、催化材料、稀土輕質合金、磁制冷等行業尖端領域,均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神舟系列運載火箭、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有包鋼稀土永磁器件定向導航……北方稀土“包鋼智造”走進百姓大千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色。
近年來,5G、無人駕駛、工業機器人新技術不斷涌現,包鋼正奔跑在新科技的前沿。
囑托中淬煉精神
在包鋼會展中心,煉鐵廠煉鐵一部黨支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參觀活動。展柜里,周恩來總理為1號高爐剪彩所使用的剪刀,引起了參觀者的遐思。那段包鋼建設初期的光輝歲月所培育的包鋼精神,生根發芽、生生不息、代代傳承,如同紅色的因子,深深流淌在包鋼工人階級的血脈中。
一把剪刀,一段紅綢,一座高爐,一個現代化工廠……這些泛黃的歷史從記憶深處走來。而它們背后的人群,為著新中國鋼鐵事業、為著一個共同的理想、為著共同的初心,艱苦奮斗、奮斗終生。
楊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包鋼第一任經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鋼鐵專家,組織參加了包鋼選址和建設工作。楊維患有嚴重的皮膚病和肝脾病,在周恩來總理為1號高爐出鐵剪彩不久后住進醫院。他不聽勸阻,帶病返回工作崗位,1964年因病逝世,年僅52歲。
以楊維為代表的包鋼第一批建設者,胸懷強企報國的宏圖之志,以艱苦奮斗的錚錚鐵骨,把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播撒在這片鋼鐵的熱土。
在包鋼精神展館,包鋼65年歷史時光濃縮于此。唐嗣孝,這位羸弱的老人曾經肩負著開發新中國煉焦技術的使命,也凝聚著三次全國勞動模范、多次“全國三八紅旗手”的榮光。此外,還有侯占弟、陳二翩、菅瑞軍等老一輩包鋼人。這些閃光的精神路標,讓艱苦奮斗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包鋼人身上代代傳承,讓包鋼人在“建設發展好包鋼”的初心下凝聚。
包鋼從建廠初期的1個黨支部、12名黨員,發展到今天的744個基層黨組織,30080名共產黨員,奠定了發揮政治優勢的強大基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包鋼的初心來自于第一道奔騰的鐵流,來自于黨和國家的殷殷囑托。
作為國有企業,包鋼每一步改革都緊跟黨中央深化改革的步伐,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身處少數民族自治區,包鋼堅持以振興民族地區經濟、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為己任,努力推動產業振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包鋼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在貧困地區新建脫貧產業項目,投入超千萬元用于周邊困難地區的生產建設,5萬多農牧民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