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魯娜 李雪 王曉寧 趙麗霞 韓爽爽 許海凌 袁春宇
1948年10月30日,遼沈戰役的槍炮聲結束了本溪飽經滄桑和蹂躪的歷史。劫后余生的本鋼工源廠區,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已經沒有一臺能夠轉動的機器。當時一位日本留用人員說:“恢復生產談何容易,這需要美國的資金、設備,日本的技術和20年的時間,而現在你們一無所有,在這里種高粱吧!”
但本鋼人決心自力更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復生產中。1949年7月4日下午,本鋼第一爐鐵水從二號高爐流出。自此,煉鐵、煉焦、特鋼、礦山等主要廠礦相繼恢復生產,本鋼人粉碎了日本人的預言。
194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聯合在本溪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大會題詞:“為工業中國而斗爭”。那一天,在廢墟上又新生了一個本鋼。
回溯70年崢嶸歲月,本鋼不斷從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中汲取力量、發展壯大,從一個在廢墟上新生的“鋼鐵工業搖籃”成長為今天向世界版圖進軍的“鋼鐵巨艦”,形成了資產規模1600億元、年產能2000萬噸、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并將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續寫新時代鋼鐵強國的無限榮光。
破冰前行 啟動自我革命
本鋼人的血脈里早已融入了改革的基因——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本鋼堅定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20年前,本鋼作為全國第一家實行勞動制度綜合配套改革的特大型聯合企業,打碎“鐵飯碗”,破除“大鍋飯”,建立了新型的科學勞動管理制度。在改革與創新面前,本鋼人一直勇立潮頭。
2017年,本鋼集團開始精心籌劃新一輪改革。2018年1月,第一階段“四定”(定崗、定員、定責、定薪)工作開啟了本鋼自我革命的破冰之旅。
“在壓縮2個管理層級的基礎上,將原355個處級及以上機構壓減至229個,削減比例達35.5%;打通干部能上能下通道,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削減15.03%、管理人員減少15%、生產廠礦管理業務人員比例降至8%以內(其中科級干部減少40%);同時建立起精干高效的集團管控體系,重疊、效能低、虛設的機構得到全面清理,釋放了企業活力。”經過一年多的強力推進,本鋼第一階段“四定”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領導干部末位淘汰、部門作風測評、領導干部問責追責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舉措,也逐步得到落實。
第一階段“四定”工作的順利推進,為本鋼集團企業改革挺進深水區積累了經驗。
“如果競聘成功這個崗位,你對工作有什么規劃?”經過15分鐘的競聘演說,競聘板材熱連軋廠某作業區級正職崗位的職工還要面對面試官的“刁難”。這是本鋼目前正在推進的第二階段“四定”工作的緊張場面。
從今年5月份開始,本鋼“四定”工作第二階段正式開啟。重點工作是崗位競聘,管理、業務、技術、高技能操作崗位人員“全體起立”后,將分7個輪次以自愿報名競考的方式“找座位”,本鋼為廣大員工建立了公開競聘的選人用人機制。目前,本鋼所有單位和機關部門已經陸續按3個批次全面推動實施競聘。
“要堅持規范合理、公開公平的原則,實現‘兩個必須’,即必須有人落聘、薪酬待遇必須同步調整,確保本鋼集團的頂層設計在基層得到較好貫徹執行。”針對第二階段“四定”工作,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繼壯的話語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在“四定”工作全面推進的同時,集團層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廠辦大集體改革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工作也同步展開。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舉措,猶如一陣東風激活了本鋼集團企業深化改革的一池春水。
做強硬核
“百年老店”助力“中國制造”
翻開《本鋼史畫》,新中國的第一支槍、第一門炮、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汽輪發電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都采用了本鋼優質的“人參鐵”和特殊鋼,本鋼也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搖籃” “共和國功勛企業”。
70年來,本鋼人通過技改升級,不斷推進企業實現由量變到質變,實現了超千萬噸產量和超千億元量級收入的同步跨越,成為我國重要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五”到“七五”期間,本鋼人利用舊的初級工藝裝備為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不朽的功勛。“八五”至“十三五”期間,本鋼鐵鋼產能由200萬噸逐級攀升至2000萬噸。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征、代表著行業領先技術水平的裝備,使本鋼完成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圍繞礦山擴幫、高爐擴容、轉爐自動化、1700軋機現代化改造,以及燒結、焦爐等落后工藝進行的一系列升級改造,讓本鋼結束了無連鑄、無冷燒、無精煉、無冷軋、無鐵水預處理的歷史,并結出沉甸甸的果實:誕生了東北第一大高爐——本鋼板材新一號高爐,當時(2009年)世界第一條最寬幅熱連軋機組2300生產線,當今世界可軋制最高強度的2000兆帕高強鋼的冷軋三號連退機組。
如今,本鋼堅持用硬核產品為自己代言,堅持在產品質量、研發體系、銷售網絡上做強硬核,提前謀篇布局,下好“先手棋”。
以產品質量為依托,全流程“精雕細琢”。每周三,對于本鋼集團制造部部長林東來說,組織召開“銷研產”質量例會都是“重頭戲”。例會由本鋼集團領導參加,銷售系統、研發系統和生產系統各部門協調聯動,圍繞市場反饋、產品認證、新產品開發及生產質量運行情況,共同商討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時,本鋼以質量管理體系為中心,以方針目標管理為主線,以績效考核為手段,重點采用“過程方法”和“PDCA”(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行動)的模式,應用六西格瑪和QC(質量控制)改進的管理方法,使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加強研發體系建設,全力打造競爭優勢。作為本鋼技術研究院的負責人,黃健從研發體系建設上介紹了本鋼做強硬核的具體舉措。本鋼著力構建“產學研用”產業鏈式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著眼于鋼鐵前沿領先技術和未來產業鏈發展方向的超強研發體系。一方面,本鋼夯實研發基礎,先后成立了專家、博士后工作站,廣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引進高精尖人才,加入科研團隊;另一方面,堅持以科研打造“精品鋼”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創造了本鋼產品行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佳績,更吸引了國內外頂尖鋼鐵企業、鋼鐵科研機構紛紛來到本鋼取經。
在這一研發體系的支撐下,今年上半年,本鋼成功開發新產品33項。其中,冷成型用淬火配分鋼QP980填補了本鋼在QP鋼生產上的空白;鍍鋅雙相鋼DP980的成功試制,標志著本鋼已經實現590兆帕~980兆帕級熱鍍鋅雙相鋼的全覆蓋;汽車用熱軋酸洗板目前已經通過用戶認證,成功替代進口產品;等等。
布局全球銷售網絡,做大海外“朋友圈”。近年來,本鋼精準對接國家戰略,由過去的“關門做產品”發展到現在的“開門做市場”,不斷拓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網絡的布局,在香港分公司、韓國分公司、歐洲分公司的基礎上,相繼成立了美洲分公司和越南分公司。同時,以5個分公司為觸角,本鋼不斷擴大輻射全球的銷售網絡。
“在布局全球的同時,我們進一步加強銷售總部與分公司的協同互動,通過加快駐外銷售分公司的銷售節奏、強化與貿易商的合作、加大直供用戶供貨比例等方式,形成了本鋼集團‘多條腿走路、多渠道開發市場’的新格局,推動本鋼產品走出去的步伐。”國貿公司出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6月底,國貿公司今年已與印度三大頂級管線鋼生產企業簽訂了共7萬余噸高級別石油管線鋼的供應合同。今年上半年,本鋼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合計69.17萬噸,占本鋼上半年出口數量的47%,進一步提升了本鋼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通過全鏈條做強硬核的一系列舉措,本鋼牌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東南亞、西亞、東盟和中非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再次擦亮了本鋼這一“百年老店”的品牌形象,更成功為“中國制造”寫下了生動注腳。
勇擔使命
“鋼鐵力量”守護“山水之城”
上世紀70年代,本鋼板材焦化廠飄出的味道一度成為該地區空氣質量的“風向標”,這也是當時本鋼生產條件的縮影。1976年,該廠硫酸尾氣凈化裝置投入使用,成為本鋼第一臺環保設施。
從那時起,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企業發展中,就成為本鋼人的使命和擔當。
2008年底,曾為新中國奉獻了3000多萬噸優質“人參鐵”的功勛高爐——一號、二號高爐“光榮退休”。這標志著本鋼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從工藝流程上淘汰了落后的煉鐵、煉鋼、燒結、煉焦裝備,幾乎可以說淘汰了一個“老本鋼”。
本鋼規劃部部長包明偉說:“本鋼在攻堅克難中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向環保、低耗綠色生產要出了效益。”“十二五”以來,本鋼集團已先后在環保領域投入24.4億元,全面完成“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共計95項省長、市長責任狀項目治理任務,為本鋼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本鋼還在保護環境、治理污染過程中,持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2017年投產的板材發電廠的三電熱電聯產改造,每小時最大發電量達5萬千瓦時,平均年節省標準煤9.13萬噸。其配套的環保設施,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粉塵排放等環保指標達到了國家排放標準,年減排煙塵566.96噸、二氧化硫3454噸、氮氧化物1398噸,對改善本溪市大氣環境質量起到積極作用,具有明顯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本鋼還向綠色智能化邁進。為了提升板材公司煤氣利用效率,本鋼將在板材廠區建設1座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CCPP),預計這項技改總投資達10.6億元;建設一套180兆瓦級CCPP發電站(自備電站),這套以大數據、智能控制為手段的發電站將于2020年底投入運行,建成后將充分回收利用煤氣資源,明顯提升本鋼自發電率,降低生產成本。
意大利時間2019年3月23日上午,在中意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本鋼與上海電氣集團同意大利安薩爾多能源集團共同簽署了本鋼CCPP發電工程項目的AE94.2K燃氣輪機及合成氣壓縮機機組的采購協議。這是本鋼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聚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心謀劃的第三輪大規模技術改造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投產后,可提高富余煤氣發電的利用效率,板材公司自發電率將提高10個百分點。
聚四方英才
為高質量發展構建“最強大腦”
7月14日早7時30分,本溪火車站迎來百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分別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其中包括2名博士生,還有三分之一畢業生家住本溪,在外地讀書畢業后選擇回家鄉到本鋼就業。此前,本鋼相關負責人在270天的時間里,分成4個招聘小組,奔赴50座城市、80所院校,為企業發展積蓄人才力量。這是本鋼持續強化人才強企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最強大腦”是本鋼產品實現個性化和自主型的“內部引擎”。近年來,本鋼集團尤其重視人才的引進、關愛和培養,為高質量發展構建“最強大腦”。
首先,根據各類崗位人員分布實際,圍繞本鋼“十三五”規劃發展戰略和重點技改工程人力資源需求狀況,細致研究存量,科學控制增量,強化政策宣傳,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廣泛吸引人才。針對學員的年齡結構和崗位結構特點,本鋼開設了16門MBA工商管理主體培訓課程,并精心設置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從職業素養、黨性教育到實踐活動,從清華大學的高端充電到東北特鋼的實地考察,從井岡山紅色之旅到本鋼主體工藝流程深度體驗,培訓內容既著眼高端視野,又緊密結合實際,在提升與實用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上,做了一次次全新的嘗試。
其次,為了解決大學生入職的后顧之憂,安心崗位,本鋼大幅度提高全日制畢業生安家費待遇,并針對外地大學生出臺婚后租房補貼政策。為助力大學生崗位成才,建立職業生涯跟蹤制度,科學設計成長路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崗位競聘、內部招聘等形式,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最后,為了匯聚英才,本鋼打破招聘界限,符合招聘條件的往屆畢業生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參與應聘,通過全年、全天候的“常年招聘”形式,吸引全國各地優秀人才齊聚本鋼。
本著擴大參與率、最廣泛地吸納人才的原則,本鋼組織部還對崗位資格條件中的學歷、年齡、工作經歷等方面做出科學設置,同時堅持向生產(工作)一線傾斜,并適當放寬了職級準入“門檻”,具有一定資歷的副科級崗位人員,均可報名參加公開競聘。實干才有為,有為才有位。在這場用實力為自己證明的較量中,更多人體會到了競爭舞臺的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