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我和我的祖國

    跨越 (一)
    時間:2019-11-21| 編輯:周利勇|【
     編者按

     

    科技強國,有賴于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和奉獻。今年6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并要求文藝工作者以多種形式講好科技工作者科學報國故事,廣泛宣傳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典型。

    本報積極響應,舉辦了“我愛我的祖國·身邊最美科技人”征文活動,并組織冶金作家深入一線采寫冶金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報告文學《跨越》即是成果之一。它以文學的視角,生動的形象,帶領讀者一起感受中國寶武科技工作者在研發具有世界水平高性能橋梁鋼過程中的艱苦努力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本文分3次刊發,今日刊登第一部分。

    鐘鋼 潘東曉(中國寶武)

    橋梁鋼“明珠”首秀江漢七橋

    2019年7月3日,湖北武漢天氣悶熱,不開空調車內坐不住人。當天9點40分,中國中鐵大橋局集團江漢七橋項目部將召開專題會。駕車從青山到漢口漢江邊的項目部50分鐘足夠,鄒德輝8點鐘就發動了車子。當天第七代高性能橋梁鋼Q690qE首用于江漢七橋,此事不可怠慢。

    人字形的長江、漢江把武漢分隔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如今,兩江上近20座形態各異的橋梁把三鎮焊接為一體,讓江城錯落有致、生動俏麗。

    凌波架彩虹,“一步”跨漢江。江漢七橋按形象進度在2019年之夏開始制造橋梁。撐起七橋的是世界領先水平的Q690qE鋼。它被業界稱為橋梁鋼“皇冠上的明珠”。憑此,七橋將從漢江上“一跨而過”,中間不再設橋墩。這是我國橋梁鋼研發史上的一次新跨越。時任寶武集團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武漢分院(武鋼有限技術中心)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領銜研發Q690qE鋼,橋梁鋼領域首席研究員鄒德輝就是團隊中的重要骨干,一員猛將。

    白云悠悠,漢水湯湯。漢江岸邊,兩座橋墩已冒出水面只待鋼橋橫跨。江漢七橋為三跨連續鋼桁系桿拱橋,形似一只巨大的鋼結構恐龍,頭尾各一跨,中間為主跨、長度408米,在全國同類橋中排第二。

    專題會準點開始,鄒德輝和上海寶鋼浦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兩位營銷經理直接服務七橋工程。雙方就鋼板供貨時間、技術服務等反復切磋,達成共識。此次,七橋除用第七代橋梁鋼Q690qE以外,還有第六代橋梁鋼 Q500qE。它們將在關鍵部位各顯其能。這兩種鋼板由寶鋼股份旗下的寶山、東山基地生產。這是一次具有寶武特征的“三山”(即研發在武漢青山、生產在上海寶山和湛江東山)協同攻堅。

    當天中午,鄒德輝接到武船重工阮總工的電話。請他下午兩點去武船雙柳裝備制造基地,想當面咨詢有關橋梁鋼防腐蝕、焊接方面的問題。鄒德輝想,武船為廣東云茂高速制造橋梁,鋼板由寶武集團鄂鋼供應,武漢分院是研發者,用戶的需求當然就是我的追求,沒有什么可猶豫的,去!以宏觀定局部,先寶武后個人,抓市場優服務,這就是鄒德輝的工作邏輯。當天12點半,他一放下飯碗,頂著烈日直接從工地驅車向東約60公里,一個半小時后趕到在武漢新洲區的武船雙柳裝備制造基地。

    鄒德輝身高1.85米,高鼻梁,凹眼窩,到現場服務的標配是工作服加雙肩包。

    強基蓄勢憑欄遠眺

    鄒德輝參與了從14MnNbq (Q370q)鋼到Q690qE鋼即中國第四代到第七代橋梁鋼鋼種的研發或試制,從剛開始入門打下手到成長為骨干,他的人生也隨著橋梁鋼的升級換代,一步步向前跨越。

    鄒德輝的家鄉在漢江穿過的湖北省漢川市。他的父母都是種田人,鄒德輝是家里老小,上有一哥一姐。母親在他4歲時過世,父親一手拉扯3個孩子生活。等到他上初中,哥哥考上了大學。由于家境困窘,鄒德輝想早一點掙錢減輕父親的負擔。哥哥卻鼓勵他上高中、考大學。

    1994年,鄒德輝的分數超過了大學本科錄取線,花銷不要太高成為他擇校的條件。鄒德輝填報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的華東冶金學院。在大學,他擔任班長,學習刻苦用功,成績名列前茅。但在他讀大二時,父親走了,鄒德輝的學費和生活費,從先前的舉全家之力變成舉全家族之力。

    1998年的畢業季,武鋼研究院去華東冶金學院招人,經全面考察,只看中了一名畢業生,就是鄒德輝。

    當年9月,鄒德輝入職后先到各室輪流實習。有一天,正在中厚板室實習的他接到一個任務,把中試工廠類似炮彈的一批小鋼錠送到實驗室。一個小鋼錠重約50公斤,鄒德輝抱起來就走,他牢記父親的叮囑:做事不惜力。后來,別人告訴他,按規定可以找協力廠的工人干,他們還有三輪車。領導看在眼里:這是一個搞科研的好苗子。實習期還沒有結束,室主任陳曉就跑到組織部搶先下手:“鄒德輝我們要了!”

    1997年,武鋼和大橋局聯合研發的第四代橋梁鋼14MnNbq(Q370q)成功中標當時亞洲最大的公鐵兩用橋——蕪湖長江大橋,用在主跨為312米的鋼梁上。那時長江上大橋的主跨長度依次為武漢長江大橋112米、南京長江大橋144米、九江長江大橋216米,而蕪湖長江大橋312米,成為第四座里程碑。

    1998年底,鄒德輝進入中厚板室橋梁鋼課題組,環顧四周,他深感壓力和差距。伙伴們不是碩士就是博士,有的還擁有省部級、國家級科技獎項。沒啥說的,一切從零開始。鄒德輝找出14MnNbq(Q370q)鋼的所有資料,一頁一頁地研讀。他要弄懂橋梁鋼的前世今生,打好科研的底子。

    從低碳鋼、低合金鋼、高強度鋼、高性能鋼一路發展,到2019年,國內橋梁鋼經歷了七代發展。鄒德輝站在上世紀末的門檻上回首時,看到的是第四代橋梁鋼的發展軌跡。

    第一代橋梁鋼A3q和16q兩種鋼,由前蘇聯提供,并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于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它的屈服強度≥240MPa,抗拉強度≥380MPa。

    第二代橋梁鋼是為了建造南京長江大橋,1962年由鞍鋼研制成功的低合金鋼16Mnq鋼。它的屈服強度≥345MPa,抗拉強度≥520MPa, 新牌號稱為Q345q鋼。

    第三代橋梁鋼15MnVNq鋼(Q420q),鞍鋼1960年代末研制,1973年用于建設九江長江大橋。它的屈服強度≥420MPa、抗拉強度≥540MPa。

    第四代橋梁鋼是武鋼研發的14MnNbq鋼(Q370q),用于蕪湖長江大橋。它在16Mnq鋼基礎上降碳加鈮微合金化,屈服強度≥370MPa,抗拉強度≥530MPa,增強了鋼板的焊接性能。

    回眸是為了望遠,鄒德輝摩挲那一本本厚厚的資料,心潮澎湃,橋梁鋼研發大有可為,但自己太嫩能力不足,得先練好內功。

    機會來了,1999年3月,武鋼供蕪湖長江大橋的Q370q鋼板中,有約2萬噸超寬鋼板需將鋼坯外委舞陽鋼廠軋制。生產工藝能否落實,質量和交貨如何保證?這些都需要有人去現場盯著。領導決定派一個小組到舞鋼跟蹤生產,鄒德輝名列其中。

    初春的河南舞陽乍暖還寒,氣溫在零下4攝氏度。沒有集中供暖,比武漢難熬。

    鄒德輝抖擻精神,把自己當成舞鋼軋板廠的職工,只要生產Q370q鋼板他就按點跟班,每天到廠調度室打電話向研究院課題組報告生產情況;出現問題,他就按照院里的意見和廠里的技術員一起攻關;下班后他記下研發過程和體會,半年下來記了厚厚一本。業余時間,他把自己關在宿舍里,讀英語、背單詞,他要考研究生,讀碩士、攻博士,發展事業。

    同事們按期換班,鄒德輝半年沒有挪窩,守護著每一批鋼板生產,直到那年金秋來臨,合同完成。他明確了奮斗方向:學好鋼鐵理論,深入生產實踐,為中國橋梁鋼研發助力。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