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我和我的祖國

    我為祖國健康工作60年
    時間:2019-10-30| 編輯:周利勇|【

      編者按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鋼鐵工業在黨的領導下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奠定了中華民族強國富民的鋼鐵基礎。一代代鋼鐵人飽含愛國熱情,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鋼鐵工業成長、壯大、輝煌的偉大歷程中。

      1931年出生的原冶金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董貽正就是這千千萬萬鋼鐵人中的一位。特別是他離休后,仍堅持工作,經常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并撰寫了大量政策性綜合性調研報告,在鋼鐵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從今日起,本版刊發董貽正同志撰寫的文章《我為祖國健康工作60年》(分上下兩部分,今日刊發上半部分)共同感受鋼鐵人的拳拳報國之情和奮斗精神。

     

      董貽正(北京)

      我是194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的,1952年畢業時,我們大家都滿懷激情,決心要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如今,我可以自豪地回答,我問心無愧地實現了這個諾言,我1994年辦理了離休手續,此后又工作了20年,直至2014年才離開工作崗位,足足工作了61年!

      1997年,離休后的一個轉折點

      我想重點談談我離休后的經歷。因為,無論是我自己的感覺,還是了解我情況的一些老同學、老同事都認為我離休后的20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階段。

      1992年,我因年齡到點離開了冶金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的行政崗位,于1994年辦理了離休手續,并就任中國冶金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于是有更多的時間深入企業調查研究,了解企業改革和管理的狀況,出主意、提建議,幫助企業改進工作。調研后,我將調查報告或一些共性問題寫成專題論文,呈送有關領導參閱,或在報刊發表,頗受企業歡迎。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1997年。1997年初,我被當時的冶金部部長劉淇委派為水鋼扭虧調查組組長,和調查組有關司局的4位成員,以及由時任冶金部副部長王萬賓親自到鞍鋼考察選拔的鞍鋼總經理助理、擬任水鋼總經理的朱繼民于當年正月初七一起前往水鋼。同時前往的還有由11名邯鋼基層領導干部組成的咨詢組,他們也是受貴州方面的邀請,直接到水鋼各基層單位,幫助指導工作的。

      關于水鋼的扭虧情況,我在2018年8月24日的《中國冶金報》上發表的《“三年扭虧”的啟示》一文做了詳細介紹。總之,水鋼新任主要領導上任后的短短3個月就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當時,冶金部黨組決定在水鋼召開全行業的扭虧企業現場會。水鋼的變化令人贊嘆,水鋼的經驗令人信服,不僅在冶金行業里受到廣泛重視,也在全國國有企業中引起熱烈反響。水鋼打響了“三年扭虧第一炮”。

      沒想到,這些我認為是很平常的事,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1997年底,當時的冶金部黨組在行業里提出“機關學董貽正,行業學劉漢章”,冶金部機關黨委發出了《關于開展向董貽正同志學習的通知》。當時,《中國冶金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我的事跡,《紫光閣》雜志登載了有關我的長篇通訊報道。

      1998年,我受當時冶金部和有關省市領導的委托,擔任舞陽鋼鐵公司、長城特殊鋼公司和重慶特鋼的扭虧調查組組長。后來我又受邀到當時的北京汽車摩托車公司,為福田汽車公司的扭虧脫困、改革發展出謀劃策;到北京京棉集團進行調查咨詢。僅1997至1998兩年間,我就有300多天在企業調研。

      此后,我先后應有關企業之邀,到過六七十家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其中不少企業多次進行跟蹤調查,8次以上的有水鋼和萍鋼,5次以上的有三鋼、南鋼、柳鋼、長城特鋼、重鋼、重特、興澄特鋼、大冶特鋼、撫順特鋼、達鋼等。特別是2001年以來,我曾多次到首鋼集團下屬企業調研,前后累計400天左右。這些調研,重點是圍繞企業管理、改革和創新,企業文化,人力資源開發,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等一些當時的熱點問題。

      1999年,我把1978年~1998年間自己撰寫的企業調研報告、國外考察報告、小評論、專論等匯編成《管理——工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一書;2014年,將1999年~2013年間各類文稿匯編成《關注軟實力》一書。《關注軟實力》一書包括“企業掠影”“摯友 諍友”“公民責任”“以小見大”“一得之見”5個部分,主要是關于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等軟實力方面的專題論述。

      轉觀念 傳經驗 做諍友

      那些年,我的企業調研大體可以用3句話來概括,就是:轉觀念、傳經驗、做諍友。

      轉觀念。對企業的深入調查,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關鍵在于企業主要領導的思想觀念,即“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這種事例比比皆是。比如,企業虧損,表現出來的是效益低下、資金緊張,與企業領導者存在的觀念落后、思想陳舊等問題有很大關系。有些虧損企業普遍受“外因論”“唯條件論”等思想影響,一遇到困難,就等外部條件好轉、靠國家支持、要政策扶持,“等靠要”思想導致市場在等待中丟失、士氣在等待中消沉,效益在等待中流失。水鋼、萍鋼、三鋼等一些曾嚴重虧損或長期停滯不前的企業,換了主要領導,帶去了自立自強的新觀念,樹立了發憤圖強的新作風,很快改變了面貌。

      觀念轉,面貌新。因此,我對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角度,助力企業領導轉變觀念,并通過他們帶動全體職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一次,在達鋼參觀現場,看到有的班組休息室里寫著大幅標語“遇到問題找方法將是一個成功者,遇到問題找借口注定是個失敗者”,這正是我此前在該廠中層干部會上向他們闡述的海爾管理理念。最基層的班組都接受了這個觀點,這使我很欣慰。

      轉觀念,關鍵在于領導。1998年10月,我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寫了一封信——《關于選派企業一把手的情況和建議》,反映了水鋼、萍鋼等企業更換主要領導后帶來的重大變化,以及一些企業由于主要領導的觀念落后造成企業經營衰退的問題。他批示:“企業一把手可以興邦,可以喪邦,可不慎乎。”我堅信,只要領導觀念轉變了,再帶動廣大員工轉觀念,在新的觀念指引下,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數前所未有的奇跡。事實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千條萬條,轉變觀念是第一條。

      傳經驗。當時,我到企業調研,直接接觸到從主要領導到基層員工上上下下很多人。他們信任我,愿意同我談些心里話,使我能夠掌握一些真實情況,從而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觀點。我還想,既然有那么多的事例打動了我,我也有責任盡我所能,把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于是,我把自己比作“二傳手”,將各家企業的經驗進行總結,把先進的理念和實踐廣為傳播。一次在杭鋼調研結束后,我應邀在杭鋼中層干部會議上講話。事后杭鋼總經理說:“以往我們也曾請過一些專家和大學教授來講課,雖然也有收獲,但他們有的理論上講得頭頭是道,但聽后總覺得無從下手;有的對國企體制批評一番,讓我們無所適從。像你這樣理論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介紹先進企業的有益經驗,我們太需要了。”這對我是莫大的鼓勵。

      除了及時總結企業的經驗在報刊上進行傳播外,我還注意將調研時的共性問題進行提煉,寫成專題論文,以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是1999年,我利用春節假期寫成的10篇文章,取名《扭虧十談》。10篇短文的題目分別是《樹立信心 實現三年扭虧》《虧損企業虧在哪兒》《千條萬條 觀念轉變是第一條》《關鍵在于企業一把手》《企業扭虧 政府干什么》《學邯鋼——解困之道》《扭虧主體——廣大職工》《智力濟困是著好棋》《堅持走“三改一加強”之路》《再接再厲 力爭早日走向良性循環》。《扭虧十談》先后在冶金系統和全國性的報刊上發表,后來連同我寫的部分虧損企業調查報告、講話以及一些評論性文章結集出版了《國有企業扭虧的實踐和思考》一書。2000年3月,我將《扭虧十談》改寫成一篇長文《國企扭虧 路在腳下》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做諍友。不少企業我連續跟蹤調研多年,同這些企業的一些干部、員工建立起了比較密切的關系,他們對我也很信任。我覺得要不辜負大家的信任,既要認真學習、總結、推介他們的好經驗;對一些問題也不能回避,并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做一個真正的諍友。有的企業在扭虧以后,隨著形勢的好轉,一些基層單位逐漸滋生了鋪張浪費的風氣,有的企業領導出現了盲目自滿的情緒。我就從“兩個務必”談起,介紹魏征的兩篇名著《諫太宗十思疏》和《十漸不克終疏》,并闡述《從優秀到卓越》中的第一章第一節的第一句話——“優秀是卓越的大敵”,促使大家增強危機感。在企業發展問題上,有的企業往往強調規模的擴張,這種潮流一度難以抵擋。當然,企業會有自身的考慮,我則從發展的全局談談自己的想法,起碼使企業能聽到一些不同的意見,從而更好地決策。

      要成為諍友,還必須有對方的配合。我很慶幸自己能得到企業的理解。2000年11月,我在馬鋼調研后,在中層干部會議上做了一次交流,其中批評了馬鋼某些改革不力的做法。對這次講話內容,馬鋼主要領導安排《馬鋼日報》全文刊登,從頭版頭條轉二版和三版,并配上標題《老司長調研報告字字句句凝真情,馬鋼領導干部入耳入心更思再奮發》。馬鋼領導的這種做法,既體現了他們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寬大胸懷,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也增強了我做好諍友的信心。(未完待續)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