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我和我的祖國

    散亂而溫暖的1949記憶
    時間:2019-10-18| 編輯:周利勇|【

    ——簡評蔣殊新作《再回1949》

      王芳(山西)

      《重回1937》之后,蔣殊再寫《再回1949》,這是她交給歲月的一份答卷。盡管她一直經歷風雨,卻從未停止前行的腳步。

      默默地不事張揚的她,交上她的繁華心跡。

      24個人,無數次的溝通、交談、打撈、采訪、串聯,才終于交織出70年前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是散亂的。它像樹葉之脈,延伸向各個角落,把陽光吸收進來,產生葉綠素,提供出向上的積極的氧氣,世界由此而舒適和溫暖,而這樣的過程是繁瑣的,還得有一雙妙手,所幸,她有。

      70年前,于我們沒來得及經歷的人群而言,也許就只是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震天動地的吶喊,平行在那個年歲里的人們又都是什么樣子呢?也許我們并沒有去想,以為它不重要,實際上,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它相當重要。那一年,蕓蕓眾生的豐富表情才是歷史真正的面容,這樣的民間史一樣的記錄才讓歷史真正地生動和動容,才讓1949這一界碑式的年份變得可感可觸可歌可泣。這一個年份,在一定的凌云式的高度上俯視下來,才發現,原來,它在民間,它有人民性,它就藏于我們的周圍而被我們忽略掉。

      當然,有人見證了那一刻天安門城樓上的震撼,比如說劉蘭琦。當時,他還只是一個小學生,天剛蒙蒙亮,就帶上干糧出發了。整整一天,他在天安門廣場上見證了國慶的全過程。這成了他一生都不可磨滅的鮮活的激情的記憶。這不僅僅是劉蘭琦一個人的記憶,是那一天活動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所有人的記憶。天安門,是全國版圖上很小也很重要的一個點。除此之外,更多的人在遙遠的鄉下,和趙炳旺一樣,也經歷了鄉村的慶祝。山河都為之感染,落花流水春去也,換了人間。

      從那一年的10月1日起,向兩頭擴散,更多的人見證的是部隊的換防,也親身經歷他們所在城鄉的解放過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心情轉換。終于,硝煙散盡,終于霧霾消退,終于舊貌換新顏。

      當然,還有人在同一年時光里,與戰爭有些距離,他們唱著左權小花戲,他們上了學,他們各自婚嫁,他們走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他們經歷不同,他們內心卻涌動著相同的力量,就像早晨地平線上蓬勃的日出。這股力量是溫暖的、向上的、不可遏止的,人們從來沒有想過的新生活就要開始了。

      也許你聽說過王秀春、劉改魚、王宗仁、曲潤海,他們在各自領域內深耕細作,成就非凡,但你不一定知道他們身上攜帶著1949特殊的記憶。也許你沒聽說過劉蘭琦、胡若昭、李夜冰、劉東才,可他們身上的1949記憶,卻同樣銘心刻骨,同樣長歌當泣。這些普通或不普通的記憶,也許還有蔣殊視角不曾掃到的記憶,共同組成了1949生動的表情,歷史由此讓人親,讓人愛。而這些人在蔣殊筆下,最小的也已經78歲了,最大的快100歲了。時光并沒有給他們更多的傾訴機會,也許蔣殊采訪這一瞬便是他們的永恒。因為他們會離去,離去的那一刻,也會把記憶帶走。因此,蔣殊的再回1949,又是一次歷史汪洋里的深情打撈。

      她延續著細膩動人的風格,這樣的風格已經成為她的寫作標簽。這次讀來,又極為輕松,以至于我只偷得浮生半日閑便一口氣讀完。也是在這樣的盤桓時刻,我才忽然想到,她本來寫的就是兒童文學,由1949的兒童和少年的記憶碎片組成的歷史片斷,這是70年前的少兒講給70年后兒童的故事,這是70年間隔的同齡人的隔空傾訴,既娓娓動聽,又深情款款。長在春天里,又是在改革開放后生長的兒童應該知道這樣的過去的。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知道來路,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過去已去,未來已來。這散亂而溫暖的記憶不僅僅屬于兒童,這是中國歷史、中國情感、中國記憶、中國表情。

      不信,你可以走進來。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