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良(北京)
云南中國電力制鋼廠和云南鋼鐵廠
1950年3月8日云南和平解放,昆明市軍管會接管國民政府中國電力制鋼廠。該廠是1939年2月22日上海市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所內遷到昆明后開始建設的,設備主要包括1噸電爐、氣錘和碾機,1941年8月煉出第一爐電爐鋼。該廠設計月產鋼錠40噸、鋼品30噸。同時接管的還有云南鋼鐵廠。該廠是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云南合辦的一個規模比較大的鋼鐵廠,1940年3月動工建設,1943年5月初建成;1943年5月和11月先后建成日產50噸鐵高爐(71立方米)1座和1.5噸貝塞麥轉爐2座,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停封。1950年4月7日,云南中國電力制鋼廠電爐恢復生產;1952年3月,云南鋼鐵廠高爐恢復生產。
四川威遠鐵廠
1950年8月四川解放,由川南行政公署軍事代表接管四川省威遠鐵廠。該廠有日產15噸鐵的高爐。
此外,在接管國民政府鋼鐵企業的同時,解放區還建有自己的鋼鐵企業。1947年6月,根據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的命令,陽泉鐵廠日產20噸鐵58立方米的2號高爐及其附屬設備拆遷轉移到晉東南的故縣鐵廠,并抽調100名技術工人支援建設,1948年1月10日正式投產。
接管的這些舊鋼鐵企業及礦山,因連年戰爭破壞,大部分已經破敗不堪,生產設備殘缺不齊,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嚴重流失。新中國鋼鐵工業就是以接管的這些官僚資本企業為基礎,艱難起步。
二、民營資本家經營的鋼鐵企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一些民族資本家建立起了煉鐵(化鐵)、煉鋼、軋鋼和金屬制品的小型鋼鐵企業。據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統計,全國10人以上的私營鋼鐵企業有492戶,16034人。這些民營資本鋼鐵企業主要集中在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以重慶市為主的抗日戰爭大后方的西南地區。
天津市1949年1月15日解放時,有74戶私人小軋鋼廠及生產金屬制品的100多戶手工作坊式小企業。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民族資本鋼鐵企業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恢復了生產。
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解放時,除7家官僚資本鋼鐵企業被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外,還有冶煉、軋鋼的民營資本私營企業31家。到1949年11月30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31家企業中的23家恢復生產;同時還有34家冷軋鋼、焊管、無縫鋼管、型鋼等小型軋鋼企業。到1950年4月20日,全市私營小型軋鋼企業中有19家恢復生產。
西南地區自1949年底逐步解放,除了重慶、昆明和四川內江等國民政府所辦鋼鐵企業被接管外,還有許多民營鋼鐵企業。這些企業是抗戰爆發后,從內地沿海內遷的鋼鐵企業和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扶持的西南內地一些民營鋼鐵企業。據1943年5月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西南地區有規模較大的民營鋼鐵廠98家,其中民營鋼廠4家,每年民營鐵廠的生產能力為4.4萬噸,鋼廠的生產能力為1.9萬噸。這些企業中煉鐵主要依靠日產5噸~20噸鐵的小高爐,煉鋼主要是3噸~5噸的小平爐、1噸左右的電爐、1噸的酸性貝塞麥轉爐。抗戰勝利后,由于鋼鐵市場一時極度萎縮,西南地區的民營鋼鐵企業一部分破產倒閉,一部分被其他企業兼并。
這些民族資本鋼鐵企業,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逐步轉變成為地方性國營鋼鐵企業。
三、地方民間土法煉鐵和制鋼的作坊式小微型企業
我國幅員遼闊,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冶鐵業歷史悠久。從古到今,煤、鐵礦石資源豐富的遼寧、河北、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貴州等地區發展起一些民間土法煉鐵、煉鋼、鑄造等作坊式小微型鋼鐵企業。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小型鋼鐵企業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生產迅速發展,產品主要滿足當地農具生產,還供應一小部分商品鐵塊,成為新中國鋼鐵工業一個重要補充。
到1949年末,全國沒收的30多家官僚資本鋼鐵企業中,只有職工不到8萬人;能生產且規模較大的鋼鐵企業共19個,而且鋼鐵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的鞍鋼。當時,鞍鋼的產量占全國的80%以上,其他鋼鐵企業不僅生產設備不健全,而且整體技術和生產能力都很弱。全國勉強能恢復正常生產的高爐19座、平爐12座、電爐22座,高爐容積最大的是鞍鋼的944立方米高爐,平爐最大的是鞍鋼的150噸平爐,電爐最大的是大連鋼廠的6噸電爐,轉爐最大的是4噸酸性側吹空氣轉爐。1949年,全國共生產鐵24.3萬噸、鋼15.8萬噸、鋼材14萬噸。新中國鋼鐵工業就是在這樣破敗不堪的基礎上,開始艱難起步的。
在國民經濟恢復期的3年中,全國鋼鐵企業在“全面恢復、重點建設”方針的指導下,到1952年底,全國共恢復和擴建高爐34座、平爐26座,鋼鐵企業全面完成恢復工作。1952年,全國生產鐵193萬噸、鋼134.9萬噸、鋼材106萬噸、鐵礦石429萬噸;全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達到134.9萬噸,超過歷史最高1943年的94萬噸鋼產量。
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1952年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再到1956年通過公私合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鋼鐵工業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國統一計劃管理體制,新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全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