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4月18日,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以下簡稱“工經聯”)主辦的2019年《中國工業史》編纂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截至目前,《中國工業史》各卷已經完成了“三級大綱”和“大事記”的編纂任務,全面進入初稿寫作階段,預計2021年初步完成《中國工業史》的編纂工作,向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誕辰獻禮。
據了解,《中國工業史》的編纂采用綜合體體例。各卷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上、下或上、中、下冊,每冊約100萬字,總規模約5000萬字,共計19卷。目前,由130位史學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的審定機構已經建立,并啟動書稿審定工作。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承擔了《中國工業史·鋼鐵工業卷》的編纂工作,以系統反映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歷史。
今日本版刊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綜合部副主任陳新良撰寫的《中國工業史·鋼鐵工業卷》初稿部分中《新中國鋼鐵工業的艱難起步》一文(分期刊登,今日刊登第一部分),以期通過相關事件、人物、數據、圖片、資料等,使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國鋼鐵工業艱難起步、砥礪前行的歷程。
陳新良(北京)
新中國鋼鐵工業是在解放戰爭中接管國民政府管理的鋼鐵企業和發展民族資本鋼鐵企業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其主要由3部分構成:一是在解放戰爭中接管的國民政府管理的鋼鐵企業;二是民營資本家經營的鋼鐵企業;三是地方民間營業的土法煉鐵和制鋼的作坊式小微型企業。
接管國民政府管理的19家鋼鐵企業
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46年4月28日解放第一座城市哈爾濱起,到1951年5月23日拉薩解放止,歷時5年中國大陸全面解放。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隨著戰爭的推進,解放軍在各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分別接管了國民政府管理的各類鋼鐵企業,并迅速組織恢復生產。按照解放戰爭進程的統計,接管的鋼鐵生產企業有:
1 陽泉鐵廠
1947年5月2日山西陽泉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閻錫山管理的陽泉礦務局鐵廠,并將其更名為晉察冀邊區陽泉鐵廠。當時,該廠有2座日產20噸鐵的高爐(58立方米)。接管后,1947年6月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命令,將該廠2號高爐及其附屬設備拆遷,轉移到晉東南的故縣鐵廠。留在陽泉的1號高爐從1947年底開始修復,歷經3個多月全面修復,于1948年2月26日投產,流出了陽泉解放后該廠的第一爐鐵水,并以此制造軍需用品,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1948年9月,該廠正式更名為陽泉鐵廠,隸屬華北人民政府管轄。
2 進和商會和大連大華礦業株式會社
1947年7月1日,進和商會和大華礦業株式會社由蘇聯紅軍移交給中方。1945年8月27日蘇聯紅軍從日本人手中接管后,兩廠大部分設備被蘇聯紅軍拆除。移交我方后,兩個企業歸屬中共中央東北局軍工部領導,進和商會改名為大連金屬制造工廠,大華礦業株式會社改名為大連煉鋼工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恢復生產的戰斗中。大連煉鋼工廠主要以電爐煉鋼為主,到1947年末,恢復到月產90噸的水平。該廠在反復研制的基礎上,在我國冶煉史上首次成功地煉出了合格的用于加工炮彈引信支耳鎳銅合金。 1948年10月31日,大連金屬制造工廠與大連煉鋼工廠合并,改名為大連鋼鐵工廠,1953年6月改稱大連鋼廠。
3 鞍山鋼鐵公司
1948年2月19日,鞍山市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接管鞍鋼。
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并組建4處、9部和29個廠礦,開始制訂工廠恢復計劃。在當時用于修復生產的物資器材緊缺的情況下,中共鞍山市委在全市開展了群眾性獻器材運動。廣大職工紛紛響應,獻交器材21萬件。經過1年多的修復,到1949年4月25日,煉鋼100噸的2號平爐恢復生產,煉出鞍鋼解放后第一爐鋼;4月28日煉鋼100噸的1號平爐恢復生產;6月27日2號高爐恢復生產,正式出鐵。1949年7月9日鞍鋼舉行開工典禮,鞍鋼進入全面恢復期。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期結束,鞍鋼已陸續修復和建設了4座礦山、6座焦爐、3座高爐、8座平爐、6套軋機及相應輔助設施,生產基本上全面恢復。
4 本溪湖煤鐵公司
1948年10月31日本溪市解放;11月2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接管本溪湖煤鐵公司(本鋼前身);11月7日公司更名為本溪煤鐵公司,并組建5處、7部和32個廠礦,開展搶修設備、獻器材活動,恢復生產。1948年11月11日,特殊鋼廠250公斤感應爐煉出本溪煤鐵公司解放后第一爐特殊鋼。1949年7月3日修復2號高爐,7月4日高爐出鐵;10月1日修復1號高爐。1949年7月15日本溪煤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到1952年底,本溪煤鐵公司2座煉鐵高爐、3座煉鋼電爐和2座感應爐全面恢復生產,并于1950年試制成功滾珠鋼;1952年試制成功汽輪葉片鋼,同時2座高爐利用系數連續創出新紀錄。
5 撫順制鋼廠
1948年10月31日撫順解放,11月6日撫順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撫順制鋼廠,并開始恢復生產,12月6日煉鋼廠6號3噸電爐煉出撫順解放后的第一爐鋼;此外,該廠原有的1噸、5噸電爐也恢復了生產。該廠前身是1937年8月日本人創建,主要是電爐煉鋼。蘇聯紅軍進駐東北后,拆除了該廠15噸電爐、3噸氣錘和變壓器等主要設備。
6 沈陽實習工廠煉鋼廠
1948年11月2日,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解放,沈陽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了沈陽實習工廠煉鋼廠。
7 龍煙鐵礦
1948年12月7日宣化解放,察哈爾人民政府接管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華北鋼鐵有限公司的龍煙鐵礦。1949年2月,華北人民政府正式管理龍煙鐵礦下屬四廠一礦;1949年7月礦山、氧氣廠恢復生產。1951年,龍煙鐵礦原日本建設的5座71立方米高爐,經改造后陸續恢復生產。該廠前身是1941年日偽蒙疆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宣化制鐵所,1941年9月1號71立方米高爐建成投產,后陸續又建設4座同樣的高爐,共有5座71立方米高爐。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共在當地掠奪生鐵2.07萬噸。
8 河北唐山制鋼廠
1948年12月12日唐山市解放,唐山軍管會工礦企業處當天接管了華北鋼鐵公司唐山制鋼廠,并更名為唐山鋼廠。當時,該廠有1噸和6噸化鐵爐各1座、1座7噸電爐,以及4噸酸性空氣側吹轉爐煉鋼車間、Φ400×1/Φ250×4小型軋鋼車間和耐火材料車間。1948年12月13日,唐山鋼廠全面恢復生產。
9 石景山鋼鐵廠
1948年12月17日,石景山解放,12月19日北平市軍管會接管了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當時,石景山鋼鐵廠有1座日產250噸的1號高爐和1座日產380噸的2號高爐,以及日偽時期留下的殘缺的11座小高爐。在解放戰爭中,2號高爐鑄死,許多設備器材被國民黨軍隊拆除或破壞。軍管會接管后,立即著手恢復生產。1949年1月9日,鑄造廠恢復生產;4月21日焦爐恢復生產;6月26日1號日產250噸的高爐恢復生產。1951年12月,被鑄死的日產380噸的2號高爐修復成功,后來又陸續恢復了3座小高爐,石景山鋼鐵廠全面恢復。
10 天津制鋼廠
1949年1月15日天津市解放,天津市軍管會接管了天津制鋼廠,設置總廠和分廠,實行統一管理,并開始組織恢復生產。1949年5月底,該廠修復25噸馬丁平爐開始煉鋼,中小型軋機也恢復生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