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吉恒(河北)
春風送暖,風和日麗。3月14日,《中國冶金報》記者結束對江蘇省常州市燒結點火爐公司董事長孫小平“綠色環保智慧”專題采訪,與“我和我的祖國采風組”來到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以下簡稱鑄造博覽會),專程參觀河北龍鳳山鑄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鳳山)展廳。因為此后不久的3月24日,是龍鳳山建企20周年的日子。
廿易春秋,龍鳳山文化先行,以文化為魂、為根、為源,砥礪奮進,碩果累累。目前,龍鳳山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企業、中國鑄造協會生鐵分會理事長單位、鑄造生鐵行業領軍企業、全球大型高端鑄造鐵基新材料生產基地。其自主創新研發的高端鑄造用龍鳳山牌超高純生鐵和高純生鐵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結束了該類產品依靠進口的歷史。
龍行寰球,鳳鳴九天。目前,龍鳳山牌高純生鐵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80%,超高純生鐵、亞共晶生鐵笑傲國內外市場,出口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家。20年來,龍鳳山為我國高端鑄造行業發展留下一道閃光的軌跡。
二十載耕耘,龍鳳山人譜寫出一篇篇文化創業的勵志故事。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的擔當,依托“文化窗口”“文化鑄魂”“文化傳播”等平臺,傳播經典創業故事,書寫文化創業精神之根,并深深扎根在龍鳳山人的記憶里。
以文化窗口,展中國鑄造魅力
展會上,龍鳳山展位給采風團成員留下特別的印象:
一是別具特色,文化創意美。約276平方米的展廳,呈現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以中國紅和金黃色為主基調,莊嚴大氣,中國風十足。
二是令人賞心悅目,展位設計美觀。展位中陳列的展品包括鑄造用超高純生鐵和高純生鐵、球墨鑄鐵用生鐵等多個品種實物,并將下游產品實物和模型作為一個重要展覽板塊。
三是文化氣息濃郁,弘揚中國文化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鑄造走向世界,吸引中外客戶駐足觀看并咨詢洽談。
四是參展團隊專業素質高,文化形象美。如《龍鳳山報》主編、筆者培養多年的《中國冶金報》通訊員魏銳波白天忙于展廳跟蹤實時拍攝,連續3天夜晚熬夜加班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我為《中國冶金報》有這樣敬業的通訊員感到欣慰。其實,龍鳳山參展團隊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是文化形象大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龍鳳山公司副董事長劉武成、總經理白佳鑫、副總經理白樹良接受采訪、與客戶交流時誠摯熱情、信心堅定。德高望重的93歲鑄造行業資深專家、龍鳳山公司技術顧問李傳軾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語重心長地說:“激烈的市場競爭,讓機遇和挑戰并存,不應滿足現有的成功,而應以此為起點,積極進取。”這些,都彰顯出龍鳳山厚重的文化特色,助推開拓國內外市場,為鑄造業爭光,為中華民族爭氣!
以文化鑄魂,打造發展自信
龍鳳山的文化自信,來自二十載的文化鑄魂和創新不止。龍鳳山始建于1999年,曾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瀕臨倒閉的民營小鐵廠。白居秉接手并任董事長時,以生產球墨鑄鐵件用生鐵和灰鑄鐵產品為主。當時,因市場同質化競爭,眾多同類企業受到重創。2008年,白居秉敏銳地意識到,企業要做強必須靠文化,即在創新路上,用文化點燃靈感的火花。他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突圍。他們獨辟蹊徑,研究和生產出屬于自己的高端鑄造材料。2010年4月,終于在全國率先研制生產出了高純生鐵,龍鳳山實現第一次騰飛。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已有的鑄造原材料已滿足不了我國高端鑄件的質量要求,龍鳳山審時度勢,開啟了新一輪的自主創新——向研發超高純生鐵沖刺。經過兩年不間斷研發,2017年3月,采用精煉深度提純工藝研制出的高純凈度、高穩定性、高一致性的超高純沈鐵,為我國鑄造和裝備制造業奠定了堅實的鐵基新材料基礎。龍鳳山實現了又一次騰飛!
靠創新、靠文化,龍鳳山實現了一一次的騰飛。他們依托“五大優勢”,以文化鑄魂,實現超越自我。一是原料優勢。龍鳳山所處的河北武安鐵礦資源豐富,鐵礦品質較高。二是裝備優勢。他們擁有工信部認定的專業生產鑄造生鐵800立方米高爐2座及配套裝備、2套鐵水精煉提純裝備。三是人才優勢。這里有一批懂技術、善管理、勇于創新的綜合型人才。四是工藝技術優勢。龍鳳山在原創的“三精法”大高爐冶煉高純生鐵的技術基礎上,進一步自主研發出“高爐精煉+深度提純”技術工藝,生產出高質量鑄造用超高純生鐵。五是品種優勢。目前,龍鳳山擁有生產集鑄造用超高純生鐵、高純生鐵、亞共晶生鐵、風電用生鐵、球墨鑄鐵用生鐵五大系列、111個品種產品,可根據不同用戶需求,準確調整精煉提純工藝,實現了定制化生產、個性化服務。他們為核電、高鐵、軍工、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行業的大國重器,以及國防科技工業、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提供高端鑄造鐵基新材料。這些輝煌業績,無不是來自其“文化鑄魂”的發展理念。
以文化傳播,向理想進軍
時光流逝2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中國冶金報》記者,筆者長期關注河北省民營鋼企的發展,常去燕山、太行山周邊鋼廠、礦山企業采訪。從龍鳳山建企那天至今,筆者見證了她經歷的風風雨雨:
20年間,龍鳳山人懷著做強中國鑄造業的使命感,積累文化自信;20年間,凝聚起的一大批風雨同舟、志同道合的供銷朋友、忠實用戶,成為她不斷前進的動力;20年間,她培養和鍛煉的優秀團隊,勇于面對困難,向理想進軍;20年間,從零開始,不斷積累自己、完善自己、壯大自己……從沒有放棄過把龍鳳山打造成中國鑄造業最優秀企業的夢想和努力。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要濃墨重彩地傳播出去。
在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企業發展鑄魂、傳播中國鑄造文化過程中,龍鳳山與中國冶金報社結下深情厚誼。在報社編輯及筆者的傳幫帶中,全國冶金行業權威媒體《中國冶金報》為龍鳳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聞素質較高的通訊員。龍鳳山副董事長劉武成還帶頭并指導通訊員寫稿。身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會員的劉武成,通訊、調查報告、散文、詩歌等體裁寫作樣樣在行。我倆有著很多共同語言,20年間,一批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鑄造文化為主題的報告文學、散文、詩歌、通訊、調查報告、攝影、攝像等作品和深度報道稿件約200篇、10余萬字,在《中國冶金報》等報刊發表。長篇報告文學《白居秉和他的高純生鐵》及由白居秉、劉武成撰寫的《鑄造“高純”》科技論文,為同行業奉獻了寶貴的精神產品,成為以文化鑄魂、以創新搶占鑄造用高端生鐵制高點的文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