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下海
在改革開放40年的大潮中,我涉水33個年頭,深刻地領悟了改革開放的艱辛,感受到社會的巨大進步。
我是兩次下海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曾任黨的基層組織———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工委書記11年之久,深受黨的教育。1985年,當我遞上一紙停薪留職下海經商辦企業的申請書時,全縣輿論嘩然,說我不知天高地厚,現成的“鐵飯碗”不要非要去逞能。縣委書記出于兩種考慮也堅決不批準:一是對我的關心,擔心我犯錯誤;二是感覺沒面子。那時只有黨組織開除干部的,哪有干部“炒領導魷魚”自己辭職不干的?要取得合法的下海身份,必須得到縣委的批準。于是,我接連3個晚上找縣委書記請求,結果還是不批準。無奈之下,我將一紙辭呈送去,并寫下“冒昧上書,等候不測,有事家里找我。我辭職了。”此舉既顯示了我年少不更事,也表達了我下海之決心。后來,縣委組織部和我簽訂了停薪留職合同。當時,我在基層兢兢業業工作11年,每年春季都有農民家中斷糧,找我要糧吃。種地的竟沒糧吃,我這干部當了個啥?正是這個巨大的動力,把我推下了海。
正當我辦起罐頭廠,安排400多名員工就業、交稅20萬元、自己也發了點兒小財時,一個巨大的震動使我手足無措。1986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規定》,對我來說無異于千斤重錘。如果自己復職,400名員工怎么辦?企業誰管理?不復職就是不執行中央規定,不是共產黨員所為。進退兩難之際,我找到中共中央組織部,講明我辦的企業是實體經濟,目的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中共中央組織部非常重視,讓我等兩天看結果。最后的結果是:還是一刀切了吧,否則此風剎不住。于是,我又回到機關上班了。
我成了“犯錯誤干部”,灰溜溜的,抬不起頭,很多熟人見了我都不搭理。他們也有“兩難”:原來關系好,見面不打招呼,情面上過不去是“一難”;打招呼吧,我是“犯錯誤”干部,怕受牽連是“二難”。后來,我想出一條妙計,出門戴頂鴨舌帽,見了熟人把帽檐向下一拉,互不相見,過后再拉起來。我剛下海辦罐頭廠時,曾引起很大風波,成了石家莊的“名人”。很多記者來調查我,調查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一個共產黨員為什么不革命了?二是一個國家干部怎么不為人民服務了?尋找我“腐化蛻變”的深層次原因。記者來得很多,調查時間也很長,但一篇文章也沒見刊發。當時政策在變化,誰也不好給我下定論。
1988年,在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思想指導下,政策有些松動,我又向縣委提出下海請求。時任平山縣委書記很開明,馬上批準,還在縣干部大會上講:“李趕坡安排就業勞力400多名,交稅20萬元,何罪之有?”此后,我的處境不斷好轉。1993年,縣委書記給我打電話,推薦我為石家莊市人大代表候選人,這是上級領導對我的全方位肯定。之后,我連續擔任河北省人大代表10年,2008年又被選舉為全國人大代表,走進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參政議政。從我自身的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民營企業家逐步得到重視、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過程。黨如此肯定我,國家如此肯定我,我還有何理由不努力?與此同時,我也深刻地認識了一個道理:企業做成了、做大了,不是一己之力。黨和政府提供的環境是陽光、水分和土壤,企業家只是一粒種子而已。
二次下海至今30年,我首先創建了化工廠,主要生產水楊酸、阿司匹林這些產品,年產量達到25000噸,規模做到當時全球最大。但終究產品領域太小,后來為了做大企業,我選擇了鋼鐵行業,創辦了敬業集團。
圖為敬業集團綠意盎然的廠區。
勇過三關
建水楊酸廠要過三關,即人才關、廠址關、資金關。
聘人才,祖國邊陲千里行。當時,全國有6家水楊酸生產廠,為尋找人才,我們對其中5家水楊酸生產廠進行了調查。一聽私人辦企業,個個搖頭回絕。最后我們去的是千里之外、與俄羅斯邊境接壤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密山縣連珠山鎮奮斗化工廠。經過百般周折后,我們找到一位剛退休的姓宋的車間主任。水楊酸生產是宋主任的強項,講起來滔滔不絕。他講我就記,講著講著他戛然而止。原來他發現,他講的內容對我很有價值,想跟我要錢。我說:“宋師傅,這次談話就別要錢了,咱們共謀大業建水楊酸廠吧。”宋師傅非常猶豫,個人建企業行嗎?能給我發工資嗎?我百般解釋、千般請求,最后以高于當時行政干部六七倍———每月300元的工資為承諾,宋師傅才勉強答應下來。宋師傅千里迢迢隨我來到河北平山,與我成為至交,幫我成就了水楊酸事業,把生產規模做到當時的全球最大。
選廠址,不被信任毀合同。當時我們沒有錢,一直想找現成的廠房租下來。最早找的是平山縣城南光祿山國家儲備倉庫,簽了合同。結果沒過3天,對方找上門來撕毀了合同。原來是聽說我沒實力,擔心我交不了租金。沒辦法,繼續找,又找到已停產多年的南甸供銷社棉油加工廠,這里有廠房、水電,真是上天降下的好條件。于是,我們雙方簽訂了長期租賃合同,每年8萬元租金。然而沒過10天,供銷社主任找到我說:“廠房租給你后,單位的人議論紛紛,擔心你的化工廠辦不成,租金交不了。你還是搬走吧!”真是當頭一棒!沒辦法,只好搬出去。可還能搬到哪兒去呢?我決定,先把廠子搬到我自建的三間家用房。既然廠房不好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租地新建廠房,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于是,我在魏家院村租了30多畝地,幾番周折,廠址總算定了下來。
找資金,條件苛刻不氣餒。建1000噸水楊酸項目,精打細算也要400萬元,對我來說是天文數字。辦罐頭廠我掙了6萬元,以6萬元攻克400萬元的項目能成嗎?能成!以我的性格從來都是敢于冒險的。400萬元雖多,但這是個死數,攻克一點少一點。運氣好了早做成,運氣差點,晚一年也要成,只要信心堅定,終究能成。就這樣,我開始了艱難的融資之路。
1988年10月開始平整土地并招工,凡來上班者,每人帶資2000元。招收20名員工,湊了4萬元。聽說溫塘鎮有村子賣了地,有了錢,就去找;聽說建西柏坡電廠,城關鎮有村賣了地,有了錢,就去找。我的條件是,怕有風險入小股也行;想掙大錢控股也行;想收益快,固定高額分紅也行。只要借給我錢,怎么都行。他們的回答是:怎么也不行。耗盡心力,在平山縣分文沒借到。將要停工之際,我找到給化工廠冠名的南甸工委借到1萬元錢,解了一時之危。
后來,我想河北省會石家莊天地大,機會是不是也多一些?于是找到石家莊的出口基地公司。該公司領導同意借款30萬元,但提出苛刻的條件,讓銀行擔保。銀行是放款掙利息,哪有給別人擔保的理。明知此路不通,也要向前走。我找到平山一家銀行的行長,結果當然是不行。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對方對我是又氣又無奈,最后給我指了條明路,讓我再找個企業給銀行擔保。當時的企業不是國有企業就是集體企業,沒有哪個肯給個人企業擔保。萬般無奈下,我硬著頭皮找到自己曾經管轄過的太行水泥廠,結果不出所料———被拒之門外。我多次解釋,反復做工作,才勉強在擔保書上蓋了章。就這樣,太行水泥廠給銀行擔保,銀行給化工廠擔保,還有出口基地公司借到的30萬元。
資金到手后要好好運作,讓大家看到我的實力:首先建了1300平方米的3層樓。當時平山縣政府是樓房,縣供銷社是樓房,我是第三棟,算是富戶。另外,做了八九個直徑8米、高10米的原料儲罐,橫七豎八地放在院子里。路人一看,原來老李這么有錢!有了籌碼再去找銀行借錢就容易許多。1990年3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化工廠終于生產出了水楊酸。
四次發展
兼并收購,在全國水楊酸市場“做老大”。剛下海建廠時,水楊酸噸價17000元。隨后,改革春風吹醒了全國人民。很快,全國水楊酸廠由原來的五六家增加到十幾家,僅江蘇就有五六家。這些廠子規模雖不大,但同時沖進市場,使水楊酸噸價降到9500元,出現巨虧。于是,很多企業停業,待市場稍好又有許多企業開工,反反復復,大家活得很艱難。當時,平山縣化工廠水楊酸年產量已達到4000多噸,在全國同類企業中規模較大。我想只有相對統領市場才是唯一出路。我對外講,中國的事很多,我就負責水楊酸這件事。于是,我提出了“打敗江蘇,壟斷全國”的豪言壯語。
第一步,在江蘇省南京市租倉庫設直銷處。用火車批量發運產品,減少運費,降低成本。客戶可以隨時來取貨,產品價格便宜。幾個月后,江蘇幾個廠家都退出了。
第二步,布局銷售網絡,擴大市場份額。到全國化工研究院內租用辦公室,掌握信息,提高身價。在主要港口城市天津、深圳、上海等地設直銷處,對接出口貿易商。在國內各大用戶處派駐業務員,搶占市場份額。這種網絡布局將很多小廠家拒之門外,我們的化工廠占領了主流市場。
第三步,兼并收購,終成全球最大。擴大市場之路非常艱難,誰都不想死,都在拼命掙扎。于是,我又來了絕招,經過摸底,找出兩家經營不善的企業談判,收購其設備,最終收購了廣東紫金縣、江蘇鎮江縣兩家企業的設備,安裝了兩條水楊酸生產線。這既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又減少了競爭對手,可謂一舉多得。
經過五六年的殘酷競爭,我們廠年產水楊酸25000噸,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水楊酸生產企業。
進軍煉鐵,敬業產值翻一番。水楊酸雖占據了全國市場頭把交椅,但由于產品領域小,收入不到5億元。1995年,我提出改行上煉鐵廠。沒過3年又出大事兒了,東南亞金融風暴波及中國,生鐵噸價僅1000元,還不給現款,各企業生鐵大量積壓。我一看這種局面感到是大好時機,此時不出手,還待何時?于是,我提出3句振奮人心的口號:“大干九八年,一年等于前十年”“大干九八年,產值翻一番”“危機中有良機,現在的金融危機是我們發展的良機”,并親自寫了一篇激情洋溢的“反危機、擴企業”文章,講明道理,鼓舞士氣。
我提出了“兩無經營”的原則,即“無庫存經營,無欠款經營”。大家產品都賣不出去,如何實現無庫存?讓利出售!有資金的貿易商一看有利自然出手。這樣一來,我沒了庫存,也沒了欠款,收回的還全是現金。我又提出企業“一年虧不垮,但一個月能讓庫存壓垮”的理念,采用“兩無”經營策略,消滅了庫存、欠款,手中有了現金。
接下來,我們整理了企業發展的瓶頸項目,共10個。正常情況下,這些項目需7000萬元資金才能建設完成,此時,僅用4000萬就完成了。我們要遵循一個市場原理,市場在低谷時,大家沒錢都爭著出貨,可以用少量資金購進實物。經過1年多的努力,到2000年,敬業的產值由原來的1.5億元增加到3億元。
建設煉鋼,眾志成城煥生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鋼材市場毫無例外也被卷了進來,噸鋼價格由原來的6000元降到3000元,敬業遭遇銀行紛紛抽貸的壓力。2009年春,石家莊一家銀行抽走5億元。還有的銀行說“歸貸5000萬元,再貸給你1億元”,于是趕緊歸還,結果非但1億元不給,5000萬元也出不來了,企業毫無準備,真是要了企業的命。市場好時,客戶在敬業存大量資金以備購鋼材,此時大家都擔心自己的錢收不回,紛紛抽回。
這時,敬業領導班子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敬業人自己可以救敬業,于是堅定信心,開展全員大動員。我們舉辦了兩次大型活動。第一次取名“反危機,保敬業”,振奮了大家渡過危機的決心。后又提高標準,舉辦了“反危機、興敬業”活動,不但要“保”也要“興”、還要發展。兩次活動過后,集團上下齊心,士氣大振。
但此時,敬業料廠每天“吃了上頓沒下頓”,處于將停產狀態。于是,敬業人提出,每月只領30%的工資作為生活費,其余70%留在集團購原料。這樣,每月增加5000萬元流動資金。可這樣仍不能解決問題,敬業人又踴躍集資5500萬元。隨著市場的啟動,敬業總算又慢慢運轉起來,渡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
敬業看到未來中國鋼材市場的潛力,又在2009年底投資5億元,建了兩條螺紋鋼生產線,使鋼材產量達到600萬噸,敬業又有了新發展。
再謀發展,轉型升級大跨越。為接力企業后續發展,敬業集團積極發展轉型升級四大板塊。一是鋼材深加工板塊。成立機械裝備公司,下轄汽車改裝、鋼結構、環境工程、精密焊管等8個子公司,消化敬業鋼材,為“中國制造”添彩。二是國際貿易板塊。“出口‘中國制造’產品,進口國際資源”,做全球鋼材和金屬制品供應服務商。目前,敬業已在22個國家及地區設立辦事機構。三是旅游“二居所”板塊。收儲荒山10萬畝,開發4個旅游景區,建設城市人的“二居所”8座小鎮,居住10萬人口。現已投資20億元,建設完成1座小鎮、1個旅游景區。四是高科技板塊。投資30億元,與東北大學合作,在國內率先建設高品質鋼短流程薄帶鑄軋項目,生產線由傳統600米長縮短至70米,燃料消耗、水電耗降低50%以上。投資23億元與北京機械研究總院合作,建立從粉末冶金到3D打印、激光熔覆、高品質工具鋼等多個項目,敬業成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全流程增材制造企業。這些項目現已全部投用。年產2萬噸粉末成型產品,年可實現銷售收入91億元。敬業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被列入“河北省軍民融合型企業”,成為軍需產品生產基地,為發展壯大打下基礎。
圖為敬業集團辦公樓一角。
品味百態人生 百煉成鋼
歷經千帆,品味人生百態,敬業集團現已百煉成鋼。
跨行業國際化的敬業集團。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敬業集團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以鋼鐵為主業,兼營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粉末冶金3D打印、旅游、酒店的跨行業集團公司;現有員工22500名,總資產313億元。2017年,敬業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75億元,實現稅金23億元;2017年,列“中國工業500強”第251位,中國制造業排在110名;2018年,實現稅金32億元。敬業已在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公司,與8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合作。敬業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級技術中心和國家認可的實驗室。
不忘初心,致富員工,回報社會。敬業集團提出3個近期目標:敬業員工在縣城買得起房,敬業人的孩子上得起大學,敬業人大病小病看得起。敬業一直為這3個目標而努力。目前,敬業2萬多名員工中,60%的員工買了轎車,10%在省會石家莊買了房,45%在縣城買了房;員工每年免費進行高標準體檢;達到工作年限,免費出國旅游;敬業的員工看病凡國家報銷后的剩余部分,集團全部報銷;敬業人的孩子凡考取本科,每人每年補助5000元。
敬業集團在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投資2億元建設、翻修鋼城路;自2017年注資5000萬元作為敬業公益基金會的流通資金,每年拿出500萬元捐助平山縣優秀學子;投資4000萬元支持曹土溝新農村建設;捐資500萬元助力精準扶貧等,投入公益資金超過8億元。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敬業集團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及習近平主席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挖潛改造做精鋼鐵主業,做大做強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旅游“二居所”及高科技4個板塊,3年內使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朝著國內效益最好、國際一流的企業目標大步前行,爭取進入“世界500強”之列,為實現產業報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