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cywck"><strong id="cywck"></strong></nav>
  • <xmp id="cywck"><menu id="cywck"></menu><nav id="cywck"><optgroup id="cywck"></optgroup></nav>
  • <nav id="cywck"></nav>

    首頁 >> 我和我的祖國

    鐵道兵 永遠不能忘記的筑路英雄
    時間:2019-08-27| 編輯:周利勇|【

      孟祥林(鞍鋼攀鋼)

      1970年7月1日,攀鋼1號高爐出鐵,支撐攀鋼產品、原燃料運輸的成昆鐵路同時建成通車。

      成昆鐵路蜿蜒1100公里,是橫貫我國大西南的一條交通大動脈,北起四川省會成都,南至云南省會昆明。這條鐵路北經大渡河,南跨金沙江,穿越大、小涼山和橫斷山脈,沿線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崇山峻嶺,地理條件復雜,修建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工程非常之艱巨。

     

     

      成昆鐵路修建前,曾有3條線路方案。東線和中線均從內江站出發,均比西線短,自然條件也更好。當時,蘇聯專家認為只有中線勉強可行。但在中國專家的眼里,西線更具有意義:沿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輻射范圍達13.6萬平方公里、約2000萬人口,位于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正是巨大的發展需要,讓中國選擇了被稱為“鐵路禁區”的西線。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建成通車,成為了世界公認的人類建筑史上的中國奇跡。

      1984年,象牙雕刻藝術品——“成昆鐵路”擺進了聯合國總部大廳。它與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的月球巖石、第一顆人造衛星模型并列,被聯合國評為象征人類征服自然的3件特殊禮物,被授予聯合國特別獎。

      也正因此,我很想問一下:朋友,你到過祖國的大西南嗎?乘坐過成昆線的火車嗎?透過飛馳的列車的車窗,沿著蜿蜒的鐵道線您看到了什么?跟不少朋友一樣,在2008年7月之前,我對成昆線及其建設情況知之甚少。

      2008年夏天,我從成都乘坐火車前往攀枝花。成昆鐵路出成都后沒有直接向南,卻向西繞了一個彎,形成一個C字形。火車駛出成都平原后,幾乎都是在高山深谷之間穿梭。成昆鐵路像一條鋼鐵巨龍,上頂一線天,下臨萬丈淵,盤山而上,穿山而過,橋隧相連,迂回重疊,蜿蜒千里,不見頭尾。列車穿行在云霧繚繞的崇山峻嶺之中,奔馳在波濤洶涌的急流之上。

      成昆鐵路之所以被稱為“地質博物館”“上世紀70年代人類創造的奇跡”,一組數據可以說明一二:共有隧道427條、橋梁991座,橋隧長度達400多公里,122個車站因受地形限制有44個建在隧道里或橋梁上。支撐起這些數字的,是這樣一個群體——鐵道兵,他們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筑路英雄。

      他們經歷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火的洗禮后,又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在30多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多條重要骨干線路的建設,這其中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成昆鐵路。

      1964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指出,要搞西南后方,在西南形成冶金、國防、鐵路、機械工業基地。很快,周恩來總理在總參謀長羅瑞卿的一份報告上鄭重批示:“修成昆鐵路,朱委員長提議,主席同意,使用鐵道兵。”1964年8月,中央軍委調遣鐵道兵5個師,擴編到18萬人,加入到修建成昆鐵路的大決戰之中。

      第一次走成昆鐵路線,隧道之多,已然超乎我的想象。列車剛出隧道,又一條隧道不時而至,再出隧道,不及數秒,又進隧道。坐在列車上的我望著窗外景色陷入沉思:當年的鐵道兵是如何修建起這條鐵路的呢?

      再來看一組數據:成昆鐵路有111條1公里~3公里長的隧道,3公里以上的隧道有9條,最長的沙木拉打隧道長達6383米。后來翻閱資料我才知曉,當年的隧道施工,是成昆鐵路上的一塊“硬骨頭”。打隧道時,當年的鐵道兵們曾形容成昆鐵路北段“面惡心善”,南段“面善心惡”。因北段巖石多且堅硬,一般危險不大,有時會出現巖石爆裂。南段石質松軟,內有泥漿,非常容易發生塌方事故。

      據新聞媒體報道,一桿鋼釬,一把大錘,一輛推車,就是鐵道兵當年打隧道的工具。打隧道時,先在掌子面上用鋼釬和大錘打炮眼,然后放入炸藥炸開,再用立柱橫梁支撐好才能施工。參加施工的戰士們說:“不怕巖石多,也不怕巖石硬,最怕石質松軟。”

      當年,外國人得知中國要修建成昆鐵路,曾嘲笑“中國人簡直是瘋了”。但是,在1992年5月召開的國際隧道學術會議上,成昆鐵路被各國隧道交通專家、大師們一致稱為“地下鐵道”,堪稱“世界一大壯舉”。

      “山山水水一線連,管教山河換新裝。”盡管當時條件不好,但成昆鐵路開啟了中國鐵路建設新的一頁。鐵道兵在建設成昆鐵路時積極推廣新技術。除了隧道,架橋又是一個難題。架橋有兩種方法,最常用的是用架橋機來架梁。但如果橋梁跨度大,或者要架鋼梁,或者要搶工期,必須就地架梁。

      成昆鐵路上的架橋機,是專門設計的。成昆鐵路修建橋梁的地方,幾乎都是深山峽谷,兩邊是陡峭的高山,下面是湍急的水流,單搖臂普通架橋機根本不行。于是,架橋機的單搖臂創新成雙搖臂,前面還“長出”了兩條“腿”,這樣就穩定安全了。

     

     

      當時的架橋機,架橋長度不能超過32米。109孔43座的迎水河大橋長度達到112米,無法使用架橋機。怎么辦?大膽使用新材料!碳素鋼換成了合金鋼,使迎水河大橋成為結構輕巧的一座系桿拱栓焊鋼橋。

      大渡河畔,涼山裂谷。深達200余米、寬僅50余米的老昌溝兩邊山壁陡峭,平行相峙。從溝底仰望天空,好像一條藍色的繩索懸在空中,人稱“一線天”。據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推算,如果全部使用預制梁架橋,工期需要1年多。于是,在那汽車開不上去的地方,石匠師傅、瓦工師傅有了用武之地,就地取材修建石拱橋。直到現在,老昌溝橋也是目前國內跨度最大的空腹式石拱橋。

      由于工作需要,我經常乘坐火車往返于成昆鐵路上。427條隧道、991座橋梁,它們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我們須臾不能忘記。鐵道兵在修筑成昆鐵路時,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由于施工條件簡陋和施工環境惡劣,在大相嶺隧道、蓮地隧道、黑井遂道,在壁立萬仞的黑區溝巖壁,60米高的橋墩鋪架中……每天都有險情發生,每天都有鐵道兵戰士和修路工人獻出年輕的生命。他們在路邊的坡地上掩埋了戰友,接著把鐵軌鋪向前方。在成昆鐵路,平均每一公里鐵軌,就有一位烈士的忠魂在永久地守護著。在成昆鐵路上,幾乎每一個小站旁都有一座烈士陵園,沿線留下了上千座墳墓,默默地守候著這條西南大動脈。據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節目報道,共有1200多名鐵道兵烈士埋骨其中。

     

     

      為了祖國大西南的三線建設,年輕的鐵道兵戰士用自己的生命撐起祖國的鐵路建設事業,犧牲在鐵路施工的前線。我曾在一座烈士陵園的墓碑上看到,“為修建成昆鐵路建設,時年18歲”“時年19歲”…… 鐵道兵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一條共和國最需要、大西南最渴望的鋼鐵巨龍,讓人類意志力的奇跡盤踞在大自然打造的千古絕壁之上。

      成昆鐵路,我乘坐火車途徑次數最多的鐵路線。每一次,我都會在心里向從身邊掠過的烈士陵園致敬。

      50年,時光荏苒,彈指一揮間。當年通車慶祝大會后,攀枝花鋼鐵廠(今攀鋼)1號高爐出鐵了。成昆鐵路在九道拐隧道修建了一條渡口專線。從此,攀鋼的鋼鐵、釩鈦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

    小妹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