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根同志,男,31歲,高爐煉鐵工技師,現任首鋼水鋼鐵焦事業部高爐作業區高爐工長。曾獲得2012年度“貴州省青年崗位能手”、2013年度“貴州省青年崗位能手”、2018年度“首鋼勞動模范”、2018年度“貴州省第五屆行業道德標兵提名獎”、2018年“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2017年帶領所在班組獲得貴州省六盤水市“工人先鋒號班組”稱號等榮譽。
曾水根同志立足崗位、愛崗敬業,同時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掌握了精湛的高爐生產技能,積極主動為高爐生產排憂解難,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歷經十一載爐火洗禮,在他身上體現了新常態下產業工人“勞動至美”的精神典范: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大膽求索、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直面現實、苦練內功的擔當精神;忠誠企業、勤懇踏實的奉獻精神。
1、“干工作就要有股拼勁”——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
拼搏,就意味著對艱辛和困難的無懼,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要沖上。曾水根同志就是這樣一個鋼鐵漢子。2017年深冬的一個寒夜,水鋼四高爐發生風口燒穿事故,高溫焦炭和渣鐵噴涌而出,一旦處理不及時就有可能發生高溫熔液燒損和爆炸事故,曾水根同志冷靜果斷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隨后面對幾百度的高溫,他一馬當先沖在前面,帶領班員奮力搶修,40分鐘后新風口換上,他也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在爐況恢復期間他經常帶領班組職工主動加班加點奮戰在爐臺上,有時一干就是20幾個小時,雖然很苦很累仍然咬牙堅持,因為盡快恢復爐況是作為高爐煉鐵工作者最迫切也是最主要的責任。“干工作就要有股拼勁”,曾水根同志經常這樣鼓勵自己和身邊的同事。
2、“面對困難,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大膽求索、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
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曾水根同志善于總結、分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于工作中。2018年年初由于爐況不順,生產成本高,他主動帶領班組職工利用空閑時間開展修舊利廢工作,從點滴做起,積少成多,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201,8年該同志帶領班組職工利用空閑時間修復廢舊鉆桿、鉆頭、自制搗打料等小改小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8年節約鉆桿約20-30棵/月,年創效約30萬元;節約鐵口炮泥約5-8噸/月,年創效約40萬元;節約搗打料約5-10噸/月年創效約36萬元,有效降低了鐵前成本。2018年該同志對爐前開口機霧化水的工藝改進,成功解決了鐵口難鉆、鐵口鉆漏的技術難題;對爐前鐵擺高溫烘烤技術改進工藝,采用舊工藝烘烤鐵擺需要5-7天,通過工藝改進后烘烤鐵擺只需要2-3天,縮短了鐵擺烘烤的時間,更節約了烘烤鐵擺的燃氣能源,達到了快速、經濟、環保的良好效益,類似的工藝改進項目還有很多。該同志作為一名生產一線的職工,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雖然很多工藝改進項目并未立項申報獎勵,但該同志仍然堅持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利用自己所學所長,學以致用,成功解決了很多生產中的疑難雜癥,提高了工作效率,為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曾水根的煉鐵生涯中,創新,不是簡單地創造一項成果,完成一項攻關,他早已把創新變成了一種精神、一種動力、一種追求。
3.“打鐵還需自身硬,鐵肩才能擔道義”——直面現實、苦練內功的擔當精神。
敢于擔當需要勇氣,更需要過硬的本領,藝高才能膽大,有了硬本領才能真擔當,這就要求苦練內功,提升工作能力。2016年以來在公司減員提效的方針政策下,隨著內退、買斷職工的離去,班組成員由原來的18人減至現在的11人(其中3人為新轉崗職工),為了進一步激發班組成員的學習熱情,以更加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主動擔當起班組技能培訓任務,組織職工學習生產操作技能的理論知識,同時結合生產實踐,以“傳、幫、帶 ”的形式努力培養新工人盡快適應生產需要。該同志組織班組職工每周必學10項崗位專業知識,周末進行抽空、檢查,同時在班組內部實行適當的經濟激勵制度,對主動學習的班員進行適當獎勵,對不善于學習總結的班員加強溝通、交流,從思想意識上正確引導,提高其學習熱情,經過半年多的堅持,班組職工完成了《高爐知識問答》、《高爐爐前工操作技術》、《煉鐵設備》等書籍的學習,通過培訓學習,班組兩名新工人在公司技術比武中取得了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績,極大地提高了班員的學習熱情,也增強了班組的團隊凝聚力,班組職工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操作指標不斷改善。
4、“因為高爐在召喚,只能先大家后小家”——忠誠企業、勤懇踏實的奉獻精神。
“奉獻”,是水鋼人創業精神的傳承,水鋼50多年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奉獻精神史,從三線建設開始一代又一代的水鋼人,奉獻青春、無怨無悔。曾水根同志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無私奉獻”氛圍的企業中逐步成長的,水鋼精神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高爐生產,他犧牲了許多親情。2007年水鋼新建450m3高爐,剛出校門他為了盡快掌握新高爐的生產工藝和操作技能,經常通宵達旦守候在高爐上,高爐投產后他很快適應了高爐生產,因為操作人員緊缺,為了新建高爐順利生產,他從2007年畢業參加工作一直到2010年底才回家過年,三年了才回到2000公里外的家中,踏入家門的那一刻,看著滿頭白發的父母,他滿含熱淚抱著他們,無盡的思念和愧疚竟泣不成聲,短暫的團聚后他打點行囊匆忙回到生產崗位上。他誠懇地說“既然選擇了高爐,就只能先大家后小家了”,雖然滿懷愧疚,卻無怨無悔。
曾水根同志在攻堅克難的實踐中錘煉頑強拼搏的工作作風,學習先進技術、實現創新突破,忠誠企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智慧與力量,更是所有鋼鐵人智慧與力量的象征,在曾水根同志身上充分展示了新常態下產業工人拼搏、創新、擔當、奉獻的精神,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勞動美”在建設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