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際平,男,48歲,漢族,大學,高級工程師,現任新疆昆玉鋼鐵有限公司軋鋼廠技術科科長。曾經榮獲2005年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 “先進生產者”稱號; 2013年被公司評為優秀專業人才; 2014年被公司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2015年被公司授予“二等功”; 2016年被公司授予“勞動模范”稱號。承擔的 “帶肋鋼筋高效化生產工藝研究與應用”項目,于2015年獲新疆奎屯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負責的 “右旋熱軋礦用樹脂錨桿鋼筋開發”項目于2008年6月獲得山東省冶金科技進步三等獎;“高精度鋁合金板帶材” 項目于2002年獲山東省科委科學進步二等獎;“表盤及裝飾用鋁板帶材”項目于2003年3獲山東省冶金公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純鋁箔材(0.13~0.2mm” 項目于2001年獲山東省冶金公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400mm四輥不可逆冷軋機組吹掃裝置的改進” 項目于2000年獲山東省冶金公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三項。
邵際平同志作為軋鋼廠技術科科長,多年來一直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不斷進行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工作,在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經濟技術指標,降低能源消耗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
一、棒線材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切分技術研究與應用。切分每增加一線,就可以甩掉兩架軋機,消耗降低20%左右,但每增加一線,其技術和調整難度都會成倍增加,但為了搶占技術高地,作為技術負責人,積極組織五切分生產穩定性、多線切分性能線差等技術難題研究,使昆玉棒材率先實現φ12螺紋五切分軋制,并批量穩定生產,使昆玉棒材切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創新棒材平面布置形式。目前國內外棒材軋機的主流布置形式為6+6+6形式,通過對切分技術和低溫控軋的研究,同其他技術人員一道大膽創新,實現國內第一條6+8+4布置形式的棒材生產線,在不增加軋機架次的情況下,實現切分軋制與低溫控軋的有機結合,為隨后的切分升級和微合金化工作的開展創造了先天條件。
二、積極開展創新、工藝優化工作
負責開展的《切分工藝優化》項目與《帶肋鋼筋高效化生產工藝研究與應用》項目,在2014年奎屯科技局評比項目中,以86.5的高分獲得第一名。其中《切分工藝優化》項目,有效地提高和完善了切分升級工藝的穩定性和可操作性,特別是Φ12規格的五切分工藝成熟,進一步鞏固了我公司工藝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對于提高我國棒線材領域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年創效1166萬元。
負責完成的奎屯科技局《HRB500E產品微合金化工藝研究》項目,通過研究不同元素的強化原理和韌性機制,開發并優化了HRB500E系列產品,首先通過工藝改進將HRB500Eφ12~φ32產品化學成分中Gu元素降低0.3%,合金成本較原化學成分平均低136.97元/噸,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去Cr生產工藝, 之后又成功開發控軋控冷工藝生產HRB500Eφ12~φ32產品,通過以上工藝優化和微合金化工作的開展,合金成本大幅度降低,項目實施期間累計創效1547.00萬元。同時該項目的實施,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為今后產品開發開辟了新的工藝思路和技術支持。
負責完成的奎屯科技局《孔型設計對彎曲性能影響的研究》項目,通過孔型改進及橫肋加工方式優化,改變了大規格冷彎時的受力狀態和應力集中的現象,大大改善了大規格螺紋鋼的彎曲性能。該項目實施過程中累計創效571.82萬元。
負責的公司《軋鋼低合金化研究、控制》項目,通過研究不同元素的強化機理和不斷工藝參數優化等工作,使合金成本逐步降低。自2016年以來,創效逐年遞增(按照2016年基準計算):2016年創效546.32萬元,2017年微合金化項目創效1348.20萬元, 2018年創效達到2100.95萬元。
同時積極開展新產品開發工作,拓寬產品結構。負差開發了俄標A400(35ГС)螺紋、右旋錨桿等7個品種31個規格,并一次性開發成功,改善了產品結構,擴大了利潤空間,同時為企業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
三、工程建設
作為技術負責人,完成了新疆昆玉棒材生產線的孔型系統、控軋控冷系統、高線孔型系統、產品大綱、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等有關技術方案的制定;在工程建設期間,組織技術人員查找設計缺陷、隱患等80余項,確保了試生產的順利進行。
負責試生產大綱制定、試生產方案制定、試生產工藝參數編制與優化等工作,并負責指導昆玉棒材、高線試生產實施,昆玉棒材生產線第5支鋼、高線生產線第8支鋼即實現全線貫通,成為國內試生產最為順行的棒、線材生產線之一。
不畏艱難、攻堅克難、保障高線車間熱負荷試車的如期進行。高線試生產遇到MFM軋機A箱A1齒的打齒事故,為此高線車間被迫從試生產第三天就采取NTM出成品的非正常生產工藝,前期調試好的參數又得重新摸索,NTM出成品工藝國內廠家沒有先例,國外也沒遇到,無經驗可循,作為技術負責人,同國外調試工程師及其他技術人員一起,不畏艱難、攻堅克難,分析研究孔型系統和現有導衛裝置,克服工藝布置和工藝路線差異等不利因素,快速調試和優化生產工藝,保證高線車間熱負荷試車的正常進行,使產品如期投放市場,贏得先機,為高線產品開拓市場創造了條件。
四、技術管理工作
負責昆玉棒材、高線的所有產品開發,并根據生產情況,對影響指標的各因素及時分析制定措施,先后制定90余項技術標準。對影響職工操作和生產效率的地方及時進行改進,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操作控制要點”和“軋制程序表”。同時優化高線車間孔型系統,實現螺紋、圓鋼共用,降低了工藝調整難度,減少了工藝故障時間。
自任職以來,邵際平同志以廠為家,兢兢業業,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工作上,攻堅克難,不斷提高軋鋼廠技術控制水平。相信通過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邵際平同志一定能夠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帶領軋鋼廠技術科不斷突破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