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沒有靈丹妙藥,沒有萬能鑰匙,沒有一步到位。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歷經多年痛苦的經驗總結,才有可能取得突破。”這是中天鋼鐵集團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集團總裁助理、特鋼公司總經理王郢的肺腑之言。
2018年,中天鋼鐵聘請王郢“執掌”特鋼公司,助力中天特鋼邁入發展快車道。5年來,王郢帶領特鋼公司,不斷趕超國際先進技術,助力中國鋼鐵工業從“鋼鐵大國”邁上“鋼鐵強國”的道路上貢獻更多中天力量、書寫中天擔當。
圖為王郢在勞模創新工作室與團隊探討技術問題
從建筑用鋼“區域冠軍”到優特鋼“行業新星”
王郢介紹,建筑用鋼是中天鋼鐵的立身之本,二十余年的堅守,練就了卓越品質,港珠澳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世博會、成渝高速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不乏中天的“鋼筋鐵骨”。
“轉型升級才是根本出路,只有加快研發核心技術,挑戰高端產品,才能走得更遠。”在董才平的帶領下,中天鋼鐵沒有局限于建筑用鋼和低端市場,而是堅定不移轉型升級,走上優特鋼發展之路。2005年,中天特鋼用三個五年規劃,實現“普轉優”“優轉特”“特轉精”的跨越發展,成為優特鋼行業冉冉升起的“新星”。
王郢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并獲博士學位,并在冶金行業標桿企業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在2018年加入中天后,他帶領特鋼公司堅定不移走好優特鋼第二個“十五年發展規劃”,分步建設“全國領先、世界一流、世界領先”的精品棒線材制造基地。在產品發展方面,緊扣國家戰略,持續開發低碳排放的產品及工藝,重點瞄準汽車、重大基礎設施、國防軍工等領域,打造一批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端裝備制造的產品。
近年來,中天鋼鐵取得的成就令人自豪。常州基地已發展成為全球單體最大的優特鋼棒線材生產基地,潔凈鋼冶煉技術、軋鋼在線組織調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后獲“冶金科學技術獎”10余項,擁有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鋼種700余種,多項產品獲評“冶金實物金杯優質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江蘇精品”等,也是首家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企業獎”的民營鋼企。2022年,中天鋼鐵又首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全國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常州市市長質量獎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堅定創新自信,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
中天牌簾線鋼最細能拉到0.15mm,比頭發絲還細,供給全國汽車輪胎;汽車用鋼已成功配套寶馬、奔馳、豐田、本田等國際知名品牌;軸承鋼大批量進入多家國際頭部的軸承制造商,并實現軋機自用;軍工鋼更是通過武器裝備質量認證,成功應用于國產新一代武器裝備。“中天牌”已然成為常州制造的閃亮名片。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王郢帶領團隊提出全新的研發思路,不斷求索攀登、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突破,完成“脈沖磁致振蕩+電磁攪拌”連鑄技術、連鑄替代傳統模鑄生產風電用軸承鋼技術、綠色高效大載荷軸承鋼球用鋼研發與應用等國際領先、填補空白的核心技術,累計參與完成30余項專利,并發表了論文40余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起初配合引進國外技術的“跟跑”,到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經驗的“并跑”,進而在關鍵領域自主創新的“領跑”。
攻關不畏難,創新無止境。任何重大的進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探索,在不斷試錯中找到正確的“答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成功研制低碳節能的2000兆帕超高強度高耐久性能橋梁纜索用鋼,即將應用于南京某大橋上;太陽能發電用的切割絲,以前全部從日本進口,工藝突破后,實現國產;風力發電用的軸承鋼以前也要依靠進口,中天研發出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低排放的產品,供給國際頂級客戶。”
近年來,中天鋼鐵成為全國優特鋼領域崛起的黑馬,已擁有10多項全球首創和全國首創核心技術,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王郢表示:“集團正聚焦鋼鐵行業發展前沿,重點開發金剛線、切割絲、軍工鋼等高端精品,以及攻克軸承鋼夾雜物、鋼簾線網碳等普遍性行業難題,今年的科研投入預計超8億元。”
走好綠色和智造之路,寫好中天“答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更加堅定了我們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決心。”
王郢表示,中天將沿著國家戰略的要求和方向,致力于綠色制造和智造綠色,工藝綠色,碳排放少,能源損失少,工藝上的浪費少;開發更高強度的產品,實現輕量化;開發更高壽命的產品減少更換;開發表面質量更好的產品不用防銹。
人工智能也是未來的重點。中天將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上,走好集群高質量發展之路。具體來說,要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充分利用機器視覺、AI算法等新技術,在自動化的基礎上打造“工業大腦”,加快實現鋼鐵全工序實時智能控制,實現全流程、全要素碳足跡跟蹤,為應用新工藝、新技術實現碳排放降低、碳捕集提供數據支撐及分析工具。在銷售及客戶服務方面,積極為下游客戶提供綠色鋼鐵產品,促進全產業鏈碳足跡追溯,助力綠色低碳;發揮“鏈主”企業擔當,與“集群”上下游攜手共進,一同“拼”進國際舞臺。
以中天精神引領未來發展之路。“‘敢想敢干,小損失試錯’是特鋼文化。只要是有益于生產進步、科技發展,我們就要大膽去干、去嘗試。”王郢說,去除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鼓勵他們探索新的工藝,只要是工藝試驗申請單產生的損失,一概不計入考核。中天還設立科學技術獎,對技術創新作出貢獻的,給予重獎。“在這種包容、重獎的文化激勵下,相信我們可以沿著董總指引的方向,培育更多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品,贏得產業發展主動權,書寫好高質量發展的中天答卷。”王郢說道。(姚燁菁 范玉賢)